《科创板日报》11月18讯(记者 李明明)AI+消费机器人赛道迎来新一轮融资热潮。
今日,上海灵宇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宇宙”)宣布,已完成2亿元Pre-A轮系列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国际集团旗下国方创新、国泰海通、广发信德、滴滴出行、拉卡拉旗下考拉基金、润建股份等头部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参投,老股东也进行了超额追投。
在商业化方面,灵宇宙创始人顾嘉唯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团队打造的随身AI终端“灵宇宙小方机”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中表现亮眼,销售额同比今年618期间增长超230%。
消费级硬件先行,切入家庭场景
顾嘉唯表示,团队选择以消费级硬件为切入点,优先进入家庭场景,通过大规模“铺量”持续收集真实世界的人机交互数据。他强调,这套操作系统具备通用性,未来可适配智能眼镜、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短期内则先应用于自有产品及垂直人群。

滴滴首次布局AI+硬件赛道
公开资料显示,灵宇宙成立于2023年,定位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的创新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家庭及个人用户打造“伙伴型”AI消费级机器人产品。
公司创始人顾嘉唯毕业于清华大学,曾担任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人机交互负责人、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在AI与机器人领域拥有数十年经验。他参与及主导开发了Xbox Kinect、Surface键盘及Windows 10、BaiduEye智能眼镜等项目,并于2016年成立物灵科技,获得上市公司数亿操盘资金。
灵宇宙在成立半年内就完成了三轮连续融资,三七互娱、学大教育、商汤科技、耀途资本、线性资本、清华SEE资本、银杏谷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押注。本轮融资中,灵宇宙再度获得资本青睐,其中互联网巨头滴滴是首次在该领域出手。
一位具身智能领域投资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滴滴投资灵宇宙,本质上是在布局具身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通过这次投资,滴滴不仅获得了一个技术互补的战略伙伴,更重要的是获取了通往家庭场景的具身智能入口和宝贵的数据闭环能力。
AI+消费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2025年中国AI+消费机器人赛道相当活跃,资本投入较大,已形成几大梯队。其中,科技创业公司如灵宇宙、灵伴科技(Rokid)、乐享科技、维他动力等聚焦细分场景,通过软硬件融合及大模型适配打造差异化产品,部分公司在海外众筹平台表现亮眼;互联网科技公司如字节跳动、百度、科大讯飞等凭借大模型等技术优势,广泛覆盖效率工具、娱乐陪伴、智能玩具、教育辅助等应用场景;传统玩具公司如奥飞娱乐、实丰文化、高乐股份等则凭借成熟的制造能力与IP资源,加速向AI玩具领域转型。
在产品定位方面,市场主要分化为两大方向:一是面向儿童的益智启蒙产品,销售话术紧密围绕“教育焦虑”;二是面向成年女性的情感陪伴产品,但后者对“陪伴”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浅层,导致用户留存率低。
该赛道融资较为密集,其中,跃然创新在8月宣布完成2亿元A轮系列融资,萌友智能(Ropet)和珞博智能等创业公司也相继完成了数千万的融资。

灵宇宙:以消费级AI硬件切入家庭场景
据了解,灵宇宙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技术研发以及海内外市场拓展。公司计划通过对LingOS操作系统与多模态AI交互技术的投入,持续优化产品体验,拓展产品矩阵。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者平台与内容生态,构建“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商业模型。
据顾嘉唯介绍,公司目前主打产品主要有Luka卢卡和灵宇宙小方机(灵宇宙核心产品),其中,灵宇宙小方机为便携式AI学伴硬件,搭载LingOS操作系统。
尽管资本火热,但AI+消费机器人用户端却出现了一些“不买账”的声音。比如,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市面上大量AI玩具功能趋同,主要集中在AI+IP,号称“AI版泡泡玛特”的定位,主打情绪要素,差异多体现在外观或IP上,导致行业陷入价格战。用户体验方面,许多用户反馈产品“玩法雷同”、“交互生硬”、“新鲜感一过就闲置”等问题,未能真正解决情感互动的核心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灵宇宙通过其“小方机”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公司表示,小方机的创新在于让AI大模型可以随时主动参与用户的生活,承接了最新多模态AI大模型的能力,升级为“以场景为入口”的交互范式。通过融合多模态感知与空间计算能力,小方机能够“看见”环境、“理解”上下文,具有主动意识、长短期记忆、超拟人感,并基于真实场景发起主动交互。
“在商业化路径上,灵宇宙选择以消费级AI硬件先行切入家庭场景,优先于复杂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 顾嘉唯分析,该策略不仅有助于快速积累真实世界的人机交互数据,持续反哺其自研的LingOS系统与具身智能大脑,推动系统快速迭代。
谈及灵宇宙的全球化布局,顾嘉唯表示,本轮融资是转折点,其让公司能够把验证有效的模型推向规模化。“不只今年,未来几年的关键词都将是全球化。未来,希望公司的海外销售占比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