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俞敏洪南极贺信风波:一场职场情绪与代际价值观的碰撞

时间:2025-11-19 08:04:3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或许未曾料到,一封旨在凝聚团队、彰显企业文化的内部信,竟意外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这封信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折射出当下职场生态的复杂性与代际价值观的深刻变迁。

11月16日,正值新东方成立32周年纪念日,身处南极的俞敏洪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信中,他不仅描绘了南极“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等极致景观,更以企鹅“相互扶持越冬”的场景类比团队精神,试图传递一种共克时艰的信念。然而,这封信发布后,并未如预期般引发共鸣,反而引发了部分员工的吐槽与网友的广泛争议。

“老板在南极看企鹅,你在工位改PPT”“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这些网友的调侃,精准捕捉到了这封信引发的核心争议点:场景错位。当领导在“24小时阳光”下感悟人生时,员工却可能处于“24小时待机”的工作状态,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信中的情感表达显得有些“不接地气”。此外,信中频繁出现的“我”与“南极”,将原本应属于“我们”的故事,写成了“我的南极游记”,叙事焦点的偏移,进一步削弱了信的感染力。而当企业发展面临挑战时,俞敏洪送上的这碗“冰镇鸡汤”,也因缺乏对员工实际困境的关注,而难以引发“共情企鹅”的效果。

那么,一封内部贺信,为何会在舆论场引发如此大的波澜?从品牌传播的角度看,这封信的确存在技术性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撞上了某种社会情绪的“枪口”。俞敏洪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并非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恰好成为了某种社会焦虑的投射对象。老板的“诗和远方”与员工的“加班日常”,这种鲜明对比,精准击中了当下职场中最为敏感的那根神经。更多人是在情绪联想、心理代入,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情绪靶子,以及一个“替罪羔羊”。在某种程度上,俞敏洪成了所有“老板”的替身,成了这个“出气筒”和“替罪羔羊”。

舆论发酵过程中,太多评论超越了俞敏洪和新东方的具体情境,上升为对“所有老板”的吐槽。这种情绪背后,是新一代职场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强调工作尊严与个人价值的对等叙事。这种代际价值观的深刻变迁,是这场风波背后更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但归根结底,俞敏洪只是俞敏洪,他只是新东方的老板,不是其他大多数网友的老板,他承载不了所有打工人的情绪。公平地讲,新东方并非一家苛刻对待员工的企业,俞敏洪也不算一个苛刻对待员工的企业家。许多新东方员工透露,公司内部氛围相对宽松,甚至“可以公开吐槽老板”。

何况,俞敏洪去南极游玩未必是“纯玩”,很可能在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东方文旅探路。据悉,文旅业务是新东方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业务之一,被视为新的希望。新东方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文旅业务收入增长了85%。这一数据,或许能为俞敏洪的南极之行提供更合理的解释。

因此,俞敏洪的南极信风波,某种程度上是被过度解读的结果。在碎片化传播时代,舆论习惯于将复杂情境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叙事,从企业家的一次个人行程中强行挖掘“象征意义”。这种简化与放大,不仅偏离了事实本身,也忽视了职场生态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俞敏洪的南极冰雪,无法消解打工人的情绪块垒。健康的公共空间应当容许多元价值并存,也需要更多的就事论事,而不是上纲上线和道德审判。这场风波,或许可以成为一次反思的契机,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职场中的情绪表达与代际价值观的碰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