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Neon应用引爆美国:卖隐私换钱模式争议不断

时间:2025-09-25 17:05:38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财联社9月25日讯(编辑 史正丞)当公众对互联网巨头无偿获取个人数据训练AI的质疑声日益高涨时,一款名为Neon的应用却以"反其道而行之"的商业模式引发轩然大波——通过协助用户出售个人隐私数据换取现金,该应用迅速登顶美国App Store社交类应用榜首。


隐私变现新模式:通话录音成"数字黄金"

截至发稿,Neon不仅以社交网络类应用榜首的姿态领跑,更在免费应用总榜中力压TikTok等巨头位居第三,仅次于谷歌Gemini和ChatGPT。这款由纽约初创团队开发的争议性应用,将自身定位为"AI时代的个人数据银行"。

根据应用描述,用户通过录制并出售通话录音给"可信赖的AI公司",每年可获得"数百至数千美元"收益。具体计费规则显示:当通话双方均为Neon用户时,系统将以30美分/分钟的价格双向计费;若仅一方使用,则按15美分/分钟支付单方费用,且设定单日最高30美元的收益上限。


服务条款藏玄机:单方录音或成"数据后门"

尽管Neon宣称"仅捕捉用户方通话",但其服务条款却明确保留"捕捉用户来电和去电记录"的权利。Blank Rome律所隐私专家詹妮弗·丹尼尔斯指出:"这种措辞可能是为了规避各州窃听法——多数州法律要求必须获得通话双方同意才能录音。"

Greenberg Glusker律所网络安全律师彼得·杰克逊更直指要害:"所谓单方记录可能只是删除对方发言的障眼法,实际完整录制了整个通话过程。"这种表述方式被质疑为"数据收集的合法化外衣"。

数据授权无边界:用户丧失所有权

Neon的服务条款显示,用户提交录音即授予公司"全球范围内、独占、不可撤销、可转让"的永久使用权,包括:

销售、使用、存储、转让、公开展示、公开表演、向公众传播、复制、格式化修改、创作衍生作品,以及通过任何媒体渠道分发的权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Neon承诺删除姓名、邮箱和电话号码,但未说明AI公司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杰克逊律师警告:"语音数据可生成AI语音克隆,结合获取的电话号码和基本信息,完全可能被用于制作精准诈骗电话。"

初创企业风险暗藏:数据泄露隐患重重

商业文件显示,Neon由创始人Alex Kiam在纽约公寓运营,数月前刚获得Upfront Ventures的风险投资。这种初创企业模式引发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与大型科技公司相比,其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明显薄弱。

目前Neon尚未披露具体合作AI公司名单,这种不透明性加剧了外界对数据滥用的猜测。杰克逊律师指出:"在AI时代,生产力工具与隐私侵犯的界限愈发模糊,用户往往在不知情中牺牲了自己和通话对象的隐私。"


AI时代隐私困境:便利与安全的永恒博弈

从Facebook付费监视青少年到应用商店暗藏数据收集工具,互联网行业的数据伦理争议从未停歇。但在AI技术驱动下,数据收集已从"偷偷摸摸"转向"光明正大"——会议转写、语音助手等工具正在系统性地收集用户数据。

"所有人都想用最轻松的方式完成工作,但生产力提升的代价往往是个人隐私。"杰克逊律师的总结揭示了AI时代的核心矛盾:当技术进步需要海量数据支撑时,用户是否已对隐私泄露变得麻木?这场由Neon引发的争议,或许只是数据伦理风暴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