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最近流传着一则令人担忧的案例:62岁的陈大爷,患有高血压已有七八年,一直按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家人本以为药物能保障老人健康,可近两个月来,陈大爷却频繁出现全身乏力、腿软的症状,连饭量也明显减少。
起初,家人以为是老人年纪大了,或是“老寒腿”发作,并未太在意。直到某天夜里,陈大爷突然感到心慌得厉害,还伴有心跳漏拍的感觉。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检查结果令人意外——不是血压问题,而是低钾血症在作祟。
医生提醒:“很多降压药,尤其是利尿类,确实会导致体内钾流失。如果出现以下5个表现,一定要警惕补钾问题!”

“缺钾”是长期服用降压药人群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相比血糖、血脂,公众对钾元素的关注度普遍较低,但钾对维持心脏、神经、肌肉等系统的正常运转起着关键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表现是在“偷偷求救”?为什么降压药会引发钾缺乏?日常又该如何科学补钾、防止风险?
人体内约有3500-4000毫克的钾元素,主要分布在肌肉、神经、肾脏等部位。它在细胞“水电平衡”、肌肉收缩、心脏功能、神经信号传递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
然而,长期服用某些降压药,尤其是排钾型利尿剂(如噻嗪类、袢利尿剂等),会显著加速钾的排泄,导致体内钾流失。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人群中,服用利尿剂的缺钾发生率高达30%及以上。
钾是心脏正常跳动的重要保障。钾离子浓度一旦下降,心肌细胞兴奋性波动,极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跳异常等危急状况。
钾还关系到神经、肌肉健康。缺钾后,肌肉易感疲劳,甚至抽搐无力。在老年人中,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作衰老表现,容易延误处理。
此外,肾脏代谢、肠蠕动等一系列基础生命活动,都不可缺少适度钾的参与。因此,一旦出现“5大异常表现”,就要极力警惕缺钾风险。

临床上,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的中老年朋友,如发现以下5个突出表现,极可能是体内钾元素在慢慢流失:
钾缺乏会影响肌肉收缩,引发持续性无力、容易疲劳,哪怕充分休息也改善不大。相关数据统计,近25%-30%的利尿剂患者以“乏力”为首发症状。
钾能够协助调控血管张力,缺乏时血管壁“僵硬”,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控压效果大降。医生发现,一定比例的高血压患者补钾后,降压药用量可降低12%-17%。
钾直接影响肠平滑肌活动。缺钾者常见胃口变差、腹胀、顽固性便秘。有调查显示,低钾患者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因神经-肌肉传导异常,部分降压药患者夜间脚趾抽筋、走路腿发软现象频发。现实调查显示,此类症状出现在近20%的服用利尿剂人群中。

这是最危险的缺钾信号之一。钾低于3.5mmol/L时,易引发“心跳提前、漏跳”,甚至致严重心律失常/VF等危急状况。如莫名心慌、心跳暂停或多次漏拍,一定尽快就医。
很多人下意识以为只需要“多吃香蕉”就能补钾,其实科学补钾、合理预防,才是稳妥之选。
补钾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高血钾同样危险,自己随意服补钾制剂有风险。
饮食多样化补钾。选择香蕉、橙子、柚子、山药、牛奶、菠菜、紫菜、海带等含钾丰富食材。成年人通过饮食每天钾摄入量建议不少于3500mg。

定期监测血钾。特别是长期服用利尿类降压药物者,每月至少查一次血钾,血清钾维持在3.5~5.5mmol/L为宜。
合理调整药物。有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检测结果,调整为保钾型降压药,或联合小剂量补钾药物。
适度运动,避免脱水(大汗后钾容易流失),饮食仍需低盐控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