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艘美国豪华邮轮因拒缴1167万元港务费,取消挂靠中国上海港,导致大量乘客滞留,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国际邮轮行业的规则博弈,更折射出中美贸易摩擦下的深层矛盾。

原定于15日靠泊上海港的美国“里维埃拉号”邮轮,在临靠前突然掉头驶向韩国釜山。数百名中国乘客在港口苦等两天,行李早已打包,有人计划拍摄婚纱照,有人预订了特色餐厅,更有老人首次体验邮轮旅行。社交平台上,取消酒店、退改机票的吐槽刷屏,1250名乘客的行程被迫中断。
事件根源直指一笔巨额港务费。根据中国新规,美国公司持股超25%、挂美国旗且美国制造的船舶,每次靠泊中国港口需缴纳1167万元费用。这项反制措施针对美国此前对中国船舶加收服务费、发起301调查的贸易保护行为。而“里维埃拉号”所属的诺唯真邮轮公司,因符合所有收费条件,若靠泊上海港将面临单趟利润被完全抵消的困境,最终选择绕行韩国。
中国新规的收费对象具有明确指向性:仅针对美资船舶,且持股比例、船旗、制造地三项标准缺一不可。但同时设置了豁免条款——中国制造的美资船、维修空载船、母港运营船可申请免收。这种“宽严相济”的设计,旨在筛选出真正愿意深耕中国市场的企业,淘汰短期逐利的投机者。
诺唯真邮轮的遭遇印证了这一点。该公司未符合豁免条件,被认定为“来割韭菜”而非长期经营者。其绕行行为不仅导致乘客滞留,更引发连锁反应:第一波是乘客索赔,赔偿金额超百万元;第二波是新订单暴跌15%;第三波是品牌信誉受损,大量游客表示未来将拒绝选择该邮轮。与此同时,欧洲邮轮公司迅速申请靠泊中国港口,国内鼓浪屿号、蓝梦之星等邮轮预订量激增40%,部分航线早早售罄。
这场规则博弈的影响远不止于邮轮行业。美国货轮“曼努凯号”在宁波港被征收446万元港务费,德国赫伯罗特公司直接调整航线,将原本挂靠美国旗的船舶改道舟山港。一条船的航线变动,牵动调度、保险、合同等全链条调整,企业为规避费用不得不付出更高成本。
更关键的是,新规明确“实际控制”原则——即使企业通过换董事、挂新旗等方式规避,只要美方实际控制,仍需缴纳费用。这导致美国航运企业陷入两难:既不愿支付高额费用,又难以绕开中国这一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
中国此次反制措施,核心在于打击依赖中国市场却不遵守规则的企业。美国政府曾通过301调查、加收港务费等手段打压中国企业,意图迫使美资回流。然而,中国反制后,受伤最深的却是美资企业自身。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枢纽,中国港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避开中国港口,无异于主动退出全球市场。
诺唯真邮轮的案例便是明证。其绕行中国不仅损失订单,更丧失市场信任。美国航运业内部已现动荡,规则之争下,守规矩者留下,投机者出局。中国给出的选择很明确:要么遵守规则,要么离开市场,没有中间地带。
这场风波再次证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单边规则谋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反噬自身。对于企业而言,尊重规则、融入市场,才是长久之计。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