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抛出震撼预判:若美国持续断供芯片,中国最多10年内就能造出更优秀的产品。这一言论正值中美芯片博弈白热化之际,美国累计加息525个基点引发金融震荡,却仍加码技术封锁,荷兰ASML的先进设备也被纳入限制清单。
但反常的是,ASML 2023年对华营收逆势增长至102亿欧元,占总营收36%。一边是层层封锁,一边是市场用脚投票,萨金特的“10年预言”究竟是乐观臆断,还是基于现实的理性判断?中国芯片又藏着哪些突破封锁的底气呢?

托马斯・萨金特的预判并非随口而言,这位理性预期学派领袖在专访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创新底气源于三重基础:数量庞大的顶尖科学家与工程师、深入骨髓的创业精神,以及对教育的千年尊崇。作为研究经济波动与政策效应的权威,他的判断始终锚定基本面数据,而行业内部的态度转变则更加具有说服力。
ASML前CEO彼得・温宁克曾在2022年断言中国难以复制先进光刻机技术,但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贡献了ASML46%的系统销售收入,全年进口设备价值超1600亿元,相当于前几年总和。这位深耕半导体设备数十年的专家最终承认:“封锁基于意识形态而非数据,只会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创新。”

两大权威的判断形成呼应,萨金特从经济规律层面佐证可行性,温宁克从产业实践角度见证必然性。他们的共识指向同一结论:中国芯片的突破不是偶然,而是实力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萨金特的判断并非空中楼阁,回顾过往,类似的“不可能”早已被中国改写。2004年,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预言中国经济将在7-8年内超越日本,当时质疑声四起,却在2010年成为现实。当年中国GDP达6.0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的5.7万亿美元,2025年更是预计达到日本的4.5倍以上。
这一赶超逻辑在半导体领域同样有迹可循,40年前的日本半导体曾风光无限,1986年全球前十厂商中占据6席,却在美国《日美半导体协议》的强制打压下迅速衰落。

具体现象就是被迫限价限产、开放专利,英特尔等企业还通过知识产权诉讼逼退日立、NEC等厂商,到1998年仅剩3家日企留在前十。美国启动芯片禁令初期,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但区别在于,中国从未像日本那样妥协退让,反而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攻坚,更拥有日本当年不具备的超大规模市场。历史已经证明,用“旧剧本”预判中国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误判。

2023年9月,华为Mate60Pro突然上架,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直接打破技术封锁,采用7nm制程,完全摆脱美国技术依赖,让外界惊呼“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然穿越了黑夜”。不到一年,2024年华为又推出麒麟9010芯片,AI算力较前代提升40%,搭载该芯片的Mate70系列首销当日销量突破200万台。

企业的突破与产业数据形成鲜明呼应,中芯国际2024年业绩显示,其12英寸晶圆月产能从第三季度的88.42万片提升至第四季度的94.76万片,正持续推进先进制程产能扩张。贸易数据上也能看得出来,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量同比下降10.8%,这一下降并非需求萎缩,而是国产化替代的直接体现。从实验室到市场,从单品突破到产能提升,中国芯片正完成从“点状突破”到“面状展开”的跨越,这些鲜活的实践,正是对萨金特预言最有力的当下回应。

中国芯片的稳步突破背后,是美国封锁策略的节节败退。为遏制通胀,美联储2022-2023年累计加息525个基点,却引发连锁反应。2023年3月,硅谷银行因“借短买长”的期限错配爆发流动性危机,单日被提款420亿美元,最终成为2008年以来美国最大银行破产案,金融动荡让美国自顾不暇。
产业布局上的困境更显突出,美国游说台积电、三星赴美建厂,却遭遇“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2024年亏损142.98亿新台币,四年累计亏损超394亿。三星得州工厂建设进度达99.6%,却因成本高企、订单不足迟迟不敢搬入设备。

不仅如此,讽刺的是,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征收高额关税,仅ASML一台极紫外光刻设备的关税就达数千亿韩元,最终转嫁给本土企业。最直接的伤害落在普通民众身上,萨金特在专访中直言,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让他购买的中国衬衫、手表价格上涨,资金从制造商流向政府,产品质量却毫无提升。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注定难以持续。

展望未来10年,中国芯片的突破路径已逐渐清晰。技术层面,中芯国际正推进“曲线突破”,通过多重曝光技术,用成熟设备生产先进制程芯片,2024年已试产5nmAI芯片。虽成本较高,但在国家补贴与市场需求支撑下,正快速迭代优化。
场景落地提供天然优势,新能源汽车领域,时代半导体的IGBT芯片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市占率达前三,2023年营收超36亿元。AI领域,百度昆仑芯已实现数据中心规模化应用,算力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这些贴近市场的应用场景,正反向推动芯片技术迭代。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预计达50%,2030年前将建成完整半导体产业链。萨金特对此补充道,“美国的限制只会加速这一进程,10年后或许全球最好的芯片都来自中国。”.

结语
美国的封锁看似筑起高墙,实则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催化剂”,正如ASML用46%的对华销售额投票,市场终将选择技术与效率。10年时间,足够让一个产业完成蝶变,更足够让世界见证,科技进步的浪潮从不会被封锁阻挡,中国芯片终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应有的位置,这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信息来源: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2024年中国经济或与2023年类似,不确定性令美联储货币政策前景蒙阴
新浪财经 2023-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