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马来西亚吉隆坡默迪卡118大楼内的中美经贸磋商现场气氛异常凝重。这场原定持续至27日的第五轮对话,在首日便因双方核心诉求的巨大分歧陷入实质性僵局。美国代表团以“中方拒绝放宽稀土出口”为由,率先抛出强硬信号——特朗普政府通过随行官员表态,若11月1日前无法达成协议,将对中国汽车等商品加征额外100%关税,极端情况下税率或升至155%。
面对美方的施压,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当场回应:“贸易战没有赢家。”他同时证实,中方已备好反制清单,涵盖农产品、能源等关键领域。这一表态直接导致谈判首日即陷入僵局,也为后续磋商蒙上阴影。
稀土博弈:美方“卡脖子”焦虑与中方精准反制
此次磋商本为APEC峰会期间两国领导人会晤铺路,但核心议题的巨大分歧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美方最迫切的诉求是破解稀土供应困局——中国占据全球90%以上的中重稀土分离产能,而美国电动汽车电池、F-35战斗机发动机等关键产品高度依赖这类资源。
今年中方加强出口审查后,美国稀土进口价格已上涨67%。特斯拉得州工厂因原料短缺被迫将Model 3产能削减20%。美方谈判代表在现场出示的数据显示,若稀土供应持续受限,2026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将面临40亿美元损失。
中方的反制措施早已精准布局。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的稀土管制规则已于上月生效:只要产品含0.1%以上中国稀土成分,或生产过程使用中国技术,出口均需申请许可。这直接击中美国痛点——加州稀土提炼厂虽已投产,但缺乏分离技术,仍需将原矿运往中国加工。

农产品贸易战:美方要求恢复采购,中方坚持“关税不撤,采购免谈”
农产品贸易则是另一重博弈焦点。自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以来,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从年均3200万吨骤降至不足100万吨,转而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其中,巴西大豆对华出口占比已从58%升至72%。
美方要求中方恢复历史采购规模,并承诺将关税减免与采购量挂钩。但王文涛在磋商中明确表示:“单边关税不取消,农产品采购就无从谈起。”现场展示的海关数据显示,1-9月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额同比下降83%,已创2009年来新低。
与此同时,中方已对等对美国船舶征收港口附加费。上海港数据显示,10月美国货轮平均停靠成本增加18%。反制清单中还包括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将3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具体措施,“每一项都已完成法律备案”。
高科技产业管制:美方“组合拳”施压,G7盟友态度分化
美方试图以“组合拳”施压突破僵局。除关税威胁外,还抛出软件出口管制预案,计划限制含美国软件成分的产品对华出口。这一手段延续了此前拜登政府对人工智能芯片的管制逻辑,直指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供应链弱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方还透露正拉拢G7盟友同步实施管制。但从现场披露的沟通记录看,欧盟代表私下表示“不愿牺牲对华贸易利益”,日本也未明确表态支持。所谓“抱团施压”尚未形成实质合力。

僵局背后:博弈逻辑冲突与美方内部政策分裂
僵局的背后,是双方博弈逻辑的根本冲突与美方内部的政策分裂。美方延续“极限施压”的传统套路,试图以单边制裁迫使中方让步,但中方已从2018年贸易战中积累经验,稀土、农产品等反制工具更具针对性。
美国内部的分歧则进一步削弱谈判底气:农业州议员多次致函特朗普,警告“大豆出口崩溃将致10万农户破产”,而鹰派官员则坚持“不施压难获让步”。这种矛盾让美方代表团在现场屡屡出现表态反复。
全球市场震荡:大豆期货下跌,特斯拉股价受挫
截至10月25日晚间,双方仅就“保持沟通渠道畅通”达成共识,实质性议题未取得任何进展。这场僵局已引发全球市场震荡,纽约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当日下跌3.2%,特斯拉股价跌幅超4%。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紧急表态,称“全球供应链难以承受新的关税冲击”。而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更担忧,作为中美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关税战升级将直接影响其港口吞吐量与制造业订单。

历史维度:经贸失衡的必然结果与全球产业链主导权争夺
从历史维度看,这场博弈是中美经贸失衡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双方在资源、市场等领域的依存度不断加深,但美方始终不愿接受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多次以“贸易保护”手段试图重构规则。
如今,稀土与农产品的攻防战,本质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而谈判桌上的僵持,或许只是这场长期博弈的又一个注脚。
引用来源
新华网:《中美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开始举行》,2025年10月25日
中国日报网:《中美即将在马来西亚展开经贸磋商 现场记者们严阵以待》,2025年10月25日
中国日报网:《马来西亚会谈 中美要谈什么》,2025年10月24日
央视网:《商务部:坚决反对美国发布人工智能出口管制措施》,202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