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四点,67岁的李大爷在睡梦中被一阵剧痛惊醒。胸口像被巨石压住,呼吸艰难,手指颤抖着摸向床头的水杯,却因无力摔落,溅起一地冷汗。他试图呼喊老伴,却几乎发不出声音——这是急性心梗发作的典型场景,而这样的危急时刻,每年在中国超过250万家庭中上演。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250万例急性心梗病例,其中60%以上发生在自家中。心脏供血的主通道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心肌细胞因缺血开始大面积坏死,这个过程仅需十几分钟,错过黄金5分钟自救窗口,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将成倍上升。医生称其为“生死抢救线”,但很多人因不了解症状、紧张慌乱,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心梗的可怕,在于发病急骤且症状未必典型。多数患者表现为胸口持续压榨样剧痛,伴冷汗、左上臂/下颌/背部放射痛、恶心反胃、无力气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症状更不典型)。一旦怀疑心梗,需立即按以下步骤操作:

若患者意识丧失、失去呼吸心跳,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双手重叠放在胸骨中下段,按压深度约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早一分钟按压,存活率就多一倍。CPR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技能,从健身房到家庭,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
心梗拖延治疗最直接的后果是心肌大量坏死,未来可能遗留心衰、心律失常、再次心梗等致残后遗症。数据显示,5分钟内自救与送医成功的存活率比10分钟后提升近1倍;每多延迟一分钟,心脏坏死面积增加,超过20-30分钟,心脏损伤往往不可逆。
更令人警惕的是,超30%的心梗患者首发时未曾察觉有任何心脏病,许多老年人只以为是“胃不舒服”“累了”“年纪大体虚”而忽略,最终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心梗第一次发作,往往就是最后一次机会。

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胆固醇异常等高危人群及中老年人,建议家中常备“心梗急救包”,并定期体检、了解自身风险。美国家庭医学协会和我国顶级心脏科医生均呼吁:把急救流程变成肌肉记忆,关键时刻“能做到不慌不乱,就是有准备”。
同时,注意防范心梗诱因:冬季清晨温差剧烈、节假日暴饮暴食、突然用力、情绪激动、睡眠不足都是常见“导火索”。平日关注身体信号,如频繁胸闷、气短、心悸、左肩酸痛等,尤其要提高警觉,必要时及时就医。

如果家有高危成员,建议全家人都熟悉CPR并接受相关培训。沉着、科学、规范,是挽救生命最重要的秘籍。记住:黄金5分钟,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掌握自救知识,就是给家人多一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