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兵教授:从律师到法学学者的司法观察者
何兵,1964年生于安徽巢湖,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1988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后,他毅然辞去团委宣传部长职务投身律师行业,这一选择背后暗含着对司法职业风险的深刻洞察——他坦言,当年三位领导中已有两位身陷囹圄。
初入律师行业时,何兵就遭遇了震惊司法界的严打时期案件。1988年某市中院审理的抢劫案中,七八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因拦截车辆索要烟酒钱被控'罪大恶极'。尽管实际抢劫金额仅300余元且未造成严重伤害,主犯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法官的心怎么这么狠?'面对年轻被告的命运,初出茅庐的律师向师傅发出灵魂拷问。
司法程序中的权力游戏:从毒品案看检法人员决策逻辑
十年前代理的广东毒品案更暴露出司法程序的惊人漏洞。在公安侦查阶段明确作为第二被告的制毒主犯,到公诉阶段竟被检察院在证据未变情况下直接升格为第一被告。卷宗显示:制毒设备购买、配方掌握、市场开发、利润分配等核心环节均由原第二被告主导,而何兵的当事人仅是未获报酬的打工者。'这些检法人员心真狠,胆子真大',何兵在法庭上的质问直指司法权力滥用。
司法系统内部生态:从刑讯逼供看职业异化现象
四年前代理的中院女副院长受贿案,揭开了司法系统内部的黑暗面。这位曾聆听何兵授课的学生在看守所哭诉,遭相识检察官刑讯逼供时被嘲讽'现在你是被告'。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检察官竟因嫉妒法官职业地位而实施报复。这种针对女性同行的暴力取证行为,暴露出司法权力异化带来的道德沦丧。
职业麻木的蔓延:从学生自白看司法伦理危机
两年前与刑庭学生的对话更印证了何兵的担忧。这位女生坦言'心越来越狠',反映出长期接触暴力犯罪案件导致的情感钝化。何兵指出,司法人员入职初期尚能体察民生疾苦,但随着时间推移,与普通民众接触减少,同行间相互影响加剧,逐渐形成'惩罚至上'的思维定式。他们开始忽视刑罚对家庭、社会的破坏性影响,将犯罪者视为抽象的'社会敌人'而非具体的人。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司法路径选择
对比美国重刑主义与瑞典轻刑主义的实践效果,何兵提供了一组发人深省的数据:美国监狱人满为患导致70%罪犯五年内重新犯罪,警察伤亡率攀升;而瑞典通过轻刑政策实现社会和谐,甚至因犯人不足被迫关闭监狱。这些案例印证了何兵的核心观点:过度严苛的刑罚非但不能维护秩序,反而会制造更多社会问题。
破解司法职业风险的改革方案:陪审制重构司法权力结构
基于对司法职业风险的长期警惕,何兵主张引入普通公民陪审制度。他强调,让民众参与定罪量刑不仅能防止职业法官权力滥用,更能将普通人的情感温度注入司法过程。'司法不应是职业法官的独角戏,而应成为社会共识的凝聚平台',这位法学教授的改革呼吁,为破解司法职业化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来源:法治应生,作者:何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