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黄晓明决定接演魏书均导演的《阳光俱乐部》时,或许早已将票房预期抛诸脑后。这部注定与商业成功保持距离的文艺片,延续了导演前作《河边的错误》3亿票房奇迹背后的真实底色——正如《永安镇故事集》仅300万票房所揭示的,文艺片的市场空间始终有限。但正是这种“不讨好”的选择,恰恰印证了黄晓明对表演艺术的纯粹追求。
影片中,黄晓明以增肥后的臃肿身形诠释残障人士吴优,这个需要脱衣展示身材变化的情节设计,虽被诟病为“刻意展示敬业成果”,却也暴露出演员渴望被看见的迫切心理。当他晒出增肥50斤又极速减重的对比照时,这种近乎自虐的体型管理,让人联想到克里斯蒂安·贝尔、阿米尔·汗等国际影星的“橡皮人”传统。但体型变化终究只是表象,真正考验演员的是如何赋予角色灵魂。

黄晓明此次塑造的吴优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这个智力停留在10岁孩童阶段的角色,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与信念感:他将成功学大师的鸡汤口号执行得淋漓尽致,用孩童般的纯粹打破成年人的思维桎梏。那些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是逻辑自洽的内心世界——这种超越怜悯的生动演绎,让观众看到的不是需要同情的残障人士,而是被现实磨去棱角的成年人所羡慕的生命力。
这个角色与黄晓明的渊源颇深。从买下故事版权到促成电影拍摄,他的全程参与印证着“非他莫属”的必然性。人到中年的演员,用这种近乎执拗的方式,完成着对“油腻霸总”标签的突围。回顾其演艺生涯,“闹太套”的英语发音争议、《叶问2》的表演质疑、“我不要你觉得”的霸总语录,曾让他陷入网络群嘲的漩涡。与杨烁、陈思成、周一围并列“中年油腻四大天王”的尴尬,更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中餐厅》剧照
容貌带来的自信与霸总角色的错位,让黄晓明经历了汤姆·克鲁斯、木村拓哉、刘德华等巨星都曾走过的迷惘期。但《中国合伙人》的成冬青让他找到突破口:这个从土鳖到精英的蜕变者,不仅为他赢得金鸡百花影帝,更让他领悟到“作品比颜值更长久”的真谛。此后虽仍有霸总角色尝试,但群嘲声渐弱,取而代之的是对《戴假发的人》《阳光俱乐部》等文艺作品中深度表演的认可。

如今的黄晓明,戏约减少却精挑细选,甚至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当他在《阳光俱乐部》中以逐渐后移的发际线示人时,琦玉老师“我变秃了,也变强了”的自嘲恰成其写照。这种转变不是对商业的妥协,而是演员对艺术本真的回归——当容颜不再成为焦点,用作品说话的底气反而愈发坚实。

《戴假发的人》剧照
从汉武帝刘彻到成冬青,从许文强到吴优,黄晓明的表演轨迹勾勒出中国男演员的典型成长路径:在颜值红利与艺术追求间挣扎,在商业价值与自我实现间平衡。当他说出“不希望大家记住的只是一张好看的脸”时,这个曾经被贴满标签的演员,终于撕掉了所有外界赋予的定语,回归到了表演最本真的状态。

作者 | 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 | 竹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