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为短剧用户,近期《盛夏芬德拉》的爆红现象都难以忽视。这部作品不仅创下平台短剧最快破30亿播放量的纪录,更突破传统用户圈层,吸引大量非短剧观众追更。在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逼近600亿元、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的背景下,《盛夏芬德拉》的破圈之路,为行业提供了“俗”与“新”平衡的典型样本。

《盛夏芬德拉》剧照
“旧”的底子:短剧生态的俗套基因
短剧的“俗”首先体现在叙事模板化。以红果APP热播榜为例,《怪她太会撒娇》《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等剧目,标签涵盖“打脸虐渣”“逆袭”“重生”“穿越”等高频主题。这些作品遵循高度可预测的叙事逻辑:主角从受辱到扬眉、从被弃到被宠,情感转折与结局在开篇即已注定。这种确定性叙事通过满足用户对现实秩序的想象,提供如期而至的情感释放。
然而,“俗套”并非短剧致命伤,真正问题在于“三俗”泛滥。2025年上半年投流新剧近4万部,多数陷入庸俗(审美扁平化)、低俗(挑战公序良俗)、媚俗(无条件迎合市场)的泥潭。低成本(30万元以下平台自审)与短周期(十数天完成制作)进一步压缩了艺术可能性,导致服化道粗糙、镜头语言浮夸。例如,部分短剧通过身体消费与性暗示撩拨人性阴暗面,助长审丑风气。
从需求端看,“俗”是下沉市场用户的必然选择。三线及以下城市、县城及农村地区用户占据中国人口半数以上,其休闲时间碎片化(等孩子放学、午休、睡前半小时),更适合“随手点开、随时放下”的轻量娱乐。现实压力(家庭摩擦、经济压力、工作烦恼)驱使用户选择低门槛代入感、强情绪刺激的内容。看到庶女重生逆袭,仿佛自身困境迎刃而解;目睹“恶婆婆”被怼,积压怨气得以抒发。这种“三秒get爽点”的叙事,提供立竿见影的精神按摩。
算法则加固了这种偏好循环。用户初始选择引导算法推荐,算法又反过来固化审美,使“俗”在供需两端均成为自然选择。在此背景下,《盛夏芬德拉》的爆红并非偶然——其“豪门契约婚姻”的俗套框架(自由摄影师白清枚与集团总裁周晟安的联姻),严格遵循“抵触-试探-心动-分离-追妻-圆满”的偶像剧流程,确保了观众无需承担理解风险即可获得情感满足。

周晟安与白清枚首次见面,俩人均同意“盲婚哑嫁”
更深层的“俗”体现在伦理内核。《盛夏芬德拉》中,周晟安与白清枚初次见面即围绕长辈安排的婚姻谈“约法三章”,放弃婚姻自主选择;圆房时强调“第一次”,将传统贞操观奉为纯爱勋章;白清枚因退婚被罚跪祠堂,两人未对行为表示反抗,个人意志服从家族权威。这些情节契合下沉市场用户对传统伦理(家族意识、听家长话)的认同。白清枚的母亲因婚姻悲剧自杀,这一创伤被转化为推动“男主治愈女主”叙事的工具,最终确认男性主导的婚姻秩序带来的安全感。

女主角跪祠堂,男主角拿着戒尺主动“领罚”。
“新”的外壳:美学革新与叙事突破
与《顶级偏爱!妈咪,我找到爹地了》《好一个乖乖女》等30亿播放量短剧不同,《盛夏芬德拉》成功破圈的关键在于“新”的表达。人物塑造上,周晟安作为“改良版”霸道总裁,魅力建立在“尊重”与“情绪稳定”之上:宴会上注意到白清枚穿高跟鞋不适,默默换上拖鞋;花费两个月学习煮合她口味的汤面;退婚后以持续陪伴、真诚行动和耐心等待打开心结。白清枚则主动提出“我们谈恋爱吧”,在相处中不断调侃试探,体现情感探索的勇气。
叙事节奏上,剧集摒弃密集冲突与快速反转,采用舒缓、注重情感积累的慢热模式。大量篇幅描摹周晟安与白清枚的日常相处,还原真实情感滋生逻辑。演员投入的表演(如周晟安衣柜服饰变化暗示白清枚融入生活)进一步增强了代入感。

周晟安为白清枚换下高跟鞋
美学质感是《盛夏芬德拉》最显著的突破。镜头语言运用光影“诉说”情感:蓝色隧道场景中,幽蓝冷调光影笼罩车厢,情感暗涌于静谧中爆发;男女主角初遇时“平起平坐”的画面布局,暗示关系平等。意象运用巧妙,“芬德拉玫瑰”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盛放,对应情感历程。配乐如《玫瑰窃贼》在“浴缸吻”时刻响起,歌词“要么你来亲吻我,别让黑夜吞噬我”与角色泛红的眼眶、激烈热吻同步。场景设计(中式庭院的雅致书香、豪华公寓的生活气息)亦颇具格调。

周晟安衣柜里服饰的变化,也代表着白清枚在逐渐融入他的生活
“精品化”的可能:短剧的效率革命
短剧的“短”并非必然粗糙。通过整合光影、构图、道具、音乐与服化道,《盛夏芬德拉》证明竖屏形态亦可构建富有感染力的影像世界。这种美学革新不仅提升了用户碎片化时光的娱乐体验,更为行业提供了“精品化”方向:在无法承载宏大叙事(如历史正剧、年代史诗)的前提下,短剧可专注于轻量性故事,抢夺长剧中的消遣性内容份额。
例如,部分古装偶像剧、现代偶像剧存在篇幅冗长与内容单薄的矛盾。精品短剧可在更短时间内提供同等甚至更高浓度的爽感、甜度与情绪价值,节省用户时间成本。未来,具备美学追求、叙事巧思与类型创新的短剧,将有效承接传统长剧中的消遣性需求,优化影视行业内容结构。

芬德拉玫瑰,从含苞待放到最终绽放
短剧的成熟之路,需在“俗”与“新”间找到平衡。除了美学升级,更需改良“俗”的内涵——从“俗套”“三俗”转向“通俗”,即扎根真实生活土壤,与更广泛人群产生朴素共鸣。这或许是短剧走向尊严的必经之路。当短剧成为时代必然,我们需理解其存在逻辑,保有批判清醒,怀揣建设耐心,共同探寻碎片化时代的叙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