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也叫冬测?那我家冰箱是不是能算北极分极?”陈震的这条吐槽视频,瞬间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评论区迅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车评人过于较真,另一派则疯狂点赞,直言“车企把消费者当傻子”。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汽车之家组织了一场“准冬测”,地点选在江苏,气温10℃。小米SU7在这样的环境下跑了一圈,续航成绩相当亮眼。然而,陈震却对此表示质疑,他直言:“冬天不是这么写的,别把‘秋测’包装成‘冬测’卖给大家。”视频中,他穿着短袖,背景阳光明媚,讽刺意味十足。

对于陈震的质疑,有人觉得他小题大做,认为“南方冬天也就这样”。但北方车主立刻跳出来反驳:零下二十度掉电一半,方向盘冻手,门把手弹不开,你管这叫冬天?这句话直击要害,大家怕的不是冷,而是“数据漂亮、实战拉胯”。
更尴尬的是,雷军在转发这条消息时,直接写成了“小米SU7冬测成绩”,把“准”字给吞了。这一个字的差距,让围观群众迅速给小米贴上了“不专业”的标签。毕竟,在车企老板嘴里,每个字都是广告法里的钱。

眼看火烧到脚背,小米官方终于放出了后招。他们表示:“我们早就在牙克石-30℃跑过极寒,报告一月见。”配图里,测试车裹着伪装霜,像刚从冰柜里拎出来,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

陈震在直播里也松了口:“等数据,别急着鼓掌,也别急着拍砖。”而另一边,汽车之家则认怂,把“准冬测”改名“秋季续航对比”,并宣布明年一月去黑河补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趁机刷存在感,发布了新的团标:真正的冬测得≤-15℃,最少冻够48小时,顺带把智能驾驶低温表现也拉进了考场。

一句话,以后想拿“冬测”当宣传,得先过“零下十五”这道硬门槛。有人算了笔账:满足新规的极寒测试,单车成本80到120万,还不包括工程师的羽绒服和加班外卖。花这么多钱,无非就是想告诉北方用户“零下二十度也能放心开”。
可惜,一旦偷换概念被拆穿,广告费就直接变成了公关灾难。说到底,大家争的不是温度,是信任。北方车主最怕早上出门,电量从80%掉到40%,暖风还不敢开。他们盯着-10℃续航保持率,心里那条及格线是65%。

三元锂还能扛,磷酸铁锂直接砍42%,谁受得了?所以,10℃的“冬季童话”被戳破,也是情理之中。车企想省成本可以理解,但别把消费者当数学不好的小学生。真正的冬天在黑河、在牙克石、在车主每天上班零下十五度的地下停车场里。
接下来就看小米敢不敢把-30℃的原始数据一页不删地放出来,也看其他车企是不是还打算把“冰箱级冬测”继续演下去。毕竟,雪地里趴窝一次,比一百个广告更能教人认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