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半年竞购博弈,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控股权终于尘埃落定。美国时间2025年11月3日,星巴克宣布与中国私募巨头博裕资本(Boyu Capital)成立合资公司,博裕以最多60%股权成为控股方,星巴克保留40%股权及品牌、知识产权许可权。这场交易背后,既是外资品牌应对本土竞争的破局之举,也是资本与运营权重构的典型样本。

图源:网络
根据星巴克公告,合资公司基于约40亿美元估值(无现金无负债),未来计划在中国运营8000家门店,并冲刺20000家扩张目标。星巴克预计中国零售业务整体价值超130亿美元,涵盖出售所得、40%权益价值及未来授权费净现值。
竞购过程堪称“资本盛宴”:约10家机构提交非约束性报价,最终入围者包括博裕、凯雷、EQT、红杉中国、春华资本、KKR等国际与本土私募,甚至有互联网巨头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博裕胜出的关键,在于其“本土资本+管理资源”的双重优势——这正是星巴克重启增长的核心诉求。
判断交易合理性需聚焦四大维度:规模、EBITDA、行业基准与风险溢价。
规模与基线:星巴克中国门店约7800-8000家,年营收约30亿美元,近年呈现“门店扩张但同店销售乏力”态势。
EBITDA与估值倍数:投标方以2025年预估4-5亿美元EBITDA为基数,常见报价倍数约10倍(部分更高),对应估值40-50亿美元。这一水平在消费品牌并购中属合理区间,但低于星巴克全球平均估值,反映中国市场“成长预期折价”。
风险溢价考量:本土低价连锁崛起、数字化竞争加剧、宏观消费放缓及监管不确定性,迫使买方要求更高风险补偿,进一步压低估值。路透社分析指出,中国业务估值明显低于集团整体水平。

图源:网络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出中国首店,以“第三空间”文化迅速占领一线城市。2014-2019年高速扩张期,其市场份额一度超30%,门店数量逼近数千家。然而,2019年后本土品牌(瑞幸、Manner、库迪)以低价、快速迭代和灵活营销发起冲击,星巴克同店销售增速放缓,市场份额下滑至14%-34%(研究口径差异)。
2023年起,星巴克启动战略调整:降价试验、精简SKU、强化数字化,并公开探索“引入本土资本”选项,最终走向控股权出售。这一路径折射出跨国品牌在华的典型困境:品牌溢价与本土敏捷性的博弈。
参考麦当劳中国与百胜中国(肯德基母公司)案例,本土资本介入往往带来三大效率提升:
但成功需平衡三点:保护品牌资产、维护门店与伙伴关系、持续资本投入。星巴克案例中,博裕的地产、渠道资源及本土化经验,与星巴克保留的40%股权及品牌授权,形成“保底质量+加速本土化”的制度契合。

图源:网络
未来12-24个月需重点观察:
星巴克出售中国控股权,绝非“撤退”,而是通过“品牌全球+运营本土”的二元模式重启增长。在高度碎片化、快速演进的中国市场,保住差异化溢价与规模扩张的难度远超教科书案例。若博裕能平衡敏捷运营与品牌体验,这宗交易或将为外资品牌治理提供新范式。
合资后的组织决策、业绩KPI与渠道合作,才是检验“卖了”后能否“活好”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