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门剧集《暗河传》的最新剧情中,平息唐门之变后,苏暮雨与苏昌河离开蜀中,抵达北离京都天启城,他们的目标明确——结交琅琊王。
唐门本就是琅琊王萧若水的势力范围,暗河此次平息唐门内乱,无疑是对琅琊王的一种变相示好。就连天启城的青龙使李心月也承认,平定唐门之变、救出唐怜月,对琅琊王而言是一份巨大的恩情。

苏暮雨提出远赴天启城、结交琅琊王的建议,是基于暗河重塑新生、屹立江湖的迫切需求。作为庙堂与江湖公认的最强势力,暗河若能与琅琊王结盟,无疑将加速其洗白上岸、开宗立派的进程。苏暮雨的敏锐嗅觉让他看到了与琅琊王成为朋友的潜在价值。
从古至今,统战工作都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手段,而琅琊王无疑是暗河眼中最重要的统战对象。暗河与琅琊王之间不仅有着历史渊源,更有着合作的基础。

苏暮雨初入天启城时,暗河与琅琊王之间便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种默契。当时,他们上演了一出刺杀未遂、双方结怨的大戏,成功骗过了影宗。苏暮雨剑挑万卷楼、苏昌河击杀易宗主,影宗覆灭后,暗河虽挣脱了枷锁,但琅琊王才是背后的最大赢家。
暗河人栽树,琅琊王乘凉。长期以来,暗河的大本营不在京城,团灭影宗后,其势力也未能染指天启。易卜死后,琅琊王拔掉了眼中钉,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使的护卫下,控制着整个京城的安危。萧若水无疑是影宗被灭后最大的受益者。

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琅琊王与暗河之间的合作似乎水到渠成。然而,琅琊王对于与暗河的合作却始终持有一种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暧昧态度。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暗河的风评和世俗的偏见是萧若水不愿积极推动合作落地的直接原因。在北离朝堂上,琅琊王是德高望重的中流砥柱,更是光风霁月的清流正派。而暗河却是江湖上最臭名昭著的杀手组织,两者形象截然相反。

一个是皇亲国戚、忠君爱国的王爷,一个是不问是非、杀人如麻的杀手。以萧若水爱惜羽毛的性格,他必然不会与暗河深交,以免给政敌留下攻击自己的话柄。正如青龙使李心月所说:“千百年来,江湖人听闻暗河之名都是敬而远之。”作为正人君子,琅琊王会有意地与暗河划清界限。
然而,琅琊王对暗河的不感冒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北离国内,琅琊王的权力之大、实力之强、势力之广远超一般权臣。但身处高位,他必然成为各方势力攻击的对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德帝虽是琅琊王扶持上位的君主,但内心依然对他充满猜忌。皇帝疑心病越重,就越容易给琅琊王的政敌们递刀子。大皇子作为琅琊王最大的敌人,觊觎皇位已久,又忌惮琅琊王的势力。他善于揣摩圣意,总想着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往琅琊王身上泼脏水。
誉满天下者,往往也谤满天下。苏暮雨二进天启城后,屠二爷就曾说过城中的流言:“最近这天启城中,传言纷纷,说这琅琊王当年撕毁的龙封卷轴中,写的是他的名字。”

这样的谣言看似是琅琊王妄图谋朝篡位、造反登基,实则是政敌们借机祸水东引,想要引起明德帝与琅琊王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幕后操盘者无疑是大皇子。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琅琊王向来恭敬守礼、循规蹈矩,尚且躲不过大皇子的明枪暗箭。假如他主动与苏昌河谈合作、与苏暮雨做朋友,必定会给大皇子留下口实,更会让皇帝心生疑惑。

一个是朝堂上最强的当权派,一个是江湖上最大的杀手团。这样的合作,无疑会让明德帝坐立不安。以琅琊王的政治智慧和视野格局,他对于明德帝和大皇子的心思一清二楚。因此,只有与暗河非敌非友、若即若离,才能避免惹皇帝龙颜大怒、让自己陷入被动。
在权力的修罗场上,所有人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毕竟,一旦稍有差池,就会满盘皆输。琅琊王与暗河的合作,智慧固然重要,但契机更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