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太奶3》主创专访:短剧如何通过反套路与团魂感实现进化

时间:2025-11-05 22:01:19 来源:文娱先声 作者:文娱先声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3》(以下简称《太奶3》)的开播即爆,让短剧行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上线前,该剧在红果短剧创下超800万的预约量,刷新行业纪录;上线后首日热度值突破2亿,强势登顶平台热播榜。对比三个月前《太奶2》首日破亿的成绩,《太奶3》实现翻倍增长,上线5天播放量便突破10亿次,印证了IP的持续影响力与用户号召力。

近年来,短剧行业加速迭代,从“粗放生长”迈向“精品化”阶段,“短剧盛世”成为热议话题。而《太奶3》的现象级表现,恰为观察这一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为此,文娱先声特邀《太奶》系列制片人魏思雨与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围绕这部标杆之作展开深度对话:当短剧告别流量依赖,下一站将通往何方?

反套路叙事:家庭喜剧的温情逆袭

《太奶》系列拍至第三部,却始终给人以“新”意。续接前作,《太奶3》围绕穿越成少女的科学院首席院士容遇与70岁的儿子英宝(纪舜英)、五个曾孙展开,故事格局全面升级。从开篇“七旬老汉勇闯大学城”的轻喜剧桥段,到结尾容遇被陷害仍坚守信念的动人时刻,剧集通过家人的相互扶持,最终升华至对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致敬,让观众在笑声与感动中无缝切换。

“《太奶3》的‘新’并非源于‘太奶奶穿越回18岁’的设定,而是跳出强冲突的创作惯性,以克制笔触与温情视角重塑家庭喜剧质感。”《太奶》系列制片人魏思雨表示。她认为,该剧构建了一种以家庭情景喜剧为内核的“新故事”,用大家长的安全感取代传统逆袭打脸套路,解构了短剧惯用的“宴会厅模式”与人物三角关系,成为最大创新点。

剧中许多动人桥段源于创作现场的自然生长。例如,爷孙失恋合唱戏:爷爷与老五经历情感挫折后,从垂头丧气到随性哼起《失恋阵线联盟》,最终发展为全家人的即兴“尬舞”,而太奶奶则在一旁用手机记录。这一温馨幽默的场景,正是主创与演员共同碰撞出的即兴火花。此外,剧中对“上半身打得基础,下半身就不基础”等网络热梗的诙谐致敬,以及对《流星花园》等经典影视名场面的复刻,均被有机融入剧情,成为记录流行文化的时代切片。

这些从生活土壤中生长出的片段,让情感表达摆脱生硬说教,以细腻笔触触动观众记忆与柔软角落。《太奶3》的探索并非孤例,其成功路径正为行业所印证。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指出,当下短剧行业正从“爽感驱动”转向“质感驱动”,仅靠强情绪刺激已难以持续吸引观众,具备情感深度与审美价值的内容,才是竞争核心。

陪伴型IP:短剧的情感价值升级

听花岛对《太奶》系列的长期愿景是打造“陪伴型IP”。赵优秀表示:“我们期待短剧成为观众生活中的情感陪伴,既是日常的‘情绪伴侣’,也是特定节点的‘情感仪式’。通过这些方式,让短剧真正融入观众成长轨迹,成为共同记忆载体。”

千亿市场:短剧盛世下的价值重塑

当前,短剧行业正全速驶入发展快车道。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论坛上提到,微短剧品质升级与生态繁荣正推动产业规模攀升。2024年市场规模刚突破500亿元,而今年正加速向千亿级迈进,发展迅速的话,年内可能接近千亿门槛。用“短剧盛世”形容这一态势已不为过。

创作层面,短剧题材从豪门逆袭、龙王赘婿向多元类型跨越,家庭叙事、现实议题频频出圈,情感表达转向细腻克制,追求有温度、有共鸣的“正能量”。工业层面,定制OST、考究场景、精致服化道、光影美学与合理制作周期成为新趋势,宣发玩法全面向长剧看齐。如《太奶3》观影团规模盛大,粉丝体量与互动热情不逊于热门长剧,印证了优质短剧的用户粘性与市场号召力。

魏思雨认为,短剧行业近年最大变化是认可度显著提升。“导演、编剧、演员不再严格区分长短剧,这是个积极信号。”她观察到,短剧边界正拓宽,从单一内容形态迈向与文旅融合、IP化发展,“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等待开启。”

赵优秀则保持审慎态度:“‘盛世’分量很重,我们始终怀着学习心态。短剧在内容、制作、题材等环节仍有成长空间,当前关注更多是观众对行业的期待,判断成熟阶段为时过早。”他指出,行业最大特点是内容品类丰富,但跟风复制痼疾严重,导致内容同质化。为此,听花岛已于今年10月启动战略升级,将原创内容占比从20%–30%提升至70%–80%,未来将推出更多非IP改编、全新类型的作品。

听花岛今年上半年明确提出创新、美学、情怀三大精品短剧核心要素,并将创新置于首位。例如,《家里家外》全程采用方言叙事,依靠对一家人命运的真挚描摹让观众沉浸;《太奶3》中容遇与英宝的母子亲情与家国情怀,均让观众感受到根脉深处的联结。这些实践印证了超越情绪刺激、建立情感共鸣的可行性。

结语:短剧的终极目标与长期价值

综合来看,“短剧盛世”的内涵并非数量井喷,而是品质回归与价值重塑。以《太奶3》为代表的作品证明,短剧不仅能制造爽感,更能承载审美、传递情怀,实现从“情绪刺激”到“情感共鸣”的跨越。

两位制片人共识:短剧并非长剧替代品,而是共生新形态。长剧凭体量与深度构建艺术高度,短剧以节奏、当下性与情感浓度开辟独特赛道。二者边界不会模糊,反而会在差异化中各自绽放。

精品化之路伴随挑战:如何满足观众对续集的高期待?如何在观众想看与创作者表达间找到平衡?如何避免系列化陷入重复疲态?破局关键或许指向短剧的长期价值。正如赵优秀所言,短剧的终极目标是成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温暖存在,而这,才是短剧盛世应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