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于和伟为何让观众百看不厌?深度解析他的表演方法论

时间:2025-11-06 07:30:25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文汇报


2025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震撼人心的叙事引发全民热议。第一集结尾处吴石将军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不去不回"的独白,不仅在社交媒体掀起传播热潮,更被国台办转发评论。剧中于和伟塑造的隐秘英雄形象,促使观众自发前往纪念场所献花,掀起关于历史记忆的公共讨论。这位演员用不动声色的表演,将信仰与坚守注入观众心田,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他备受推崇的核心原因。

近年来,于和伟已成为优质剧集的代名词。从《觉醒年代》到《坚如磐石》,他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充满生命力,观众评价其"演啥像啥"的特质。这种高质高产的创作状态,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对他的期待——永远好奇他下一次会带来怎样的惊喜。这种持续的吸引力,源于他三十余年表演生涯中沉淀出的系统方法论。


四步方法论:构建角色灵魂的密码

于和伟将角色创造过程总结为"寻找他、靠近他、成为他、替代他"四个阶段。这套系统方法论不仅解释了他"千人千面"的表演特质,更揭示了优秀演员如何通过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的融合,实现与角色的深度共鸣。

寻找他:构建角色的认知地基

在准备《觉醒年代》陈独秀一角时,于和伟的案头工作堪称学术研究。他翻阅大量史料、传记和党史,从历史照片中捕捉人物特质——当发现陈独秀在合影时故意伸腿的细节,这成为诠释其狂放性格的重要依据。这种"连戏渣都不放过"的创作态度,使他的表演始终保持着精准的戏剧张力。

编剧卢静曾评价他是"见过读书最多的演员"。在塑造吴石将军时,他通过设定"家"的情感基调,明确角色最高任务,将史料研读转化为生动的表演细节。这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让他能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找到完美平衡点。


靠近他:共性中挖掘个性

于和伟强调表演要从人性共性出发。在《坚如磐石》中,他将富商黎志田的狠辣诠释为"杯弓蛇影的紧绷感",通过展现角色对女儿的溺爱,赋予这个涉黑商人令人信服的立体性。这种从共性中挖掘个性的创作方式,让每个角色都充满真实质感。

他常用自身特质作为角色创作的支点。塑造三国人物时,他发现自己兼具刘备的仁厚与曹操的果决,便通过反复揣摩手势、坐姿等细节,将这种双重性自然融入表演。这种创作思维,使他的角色既具普遍性又充满独特魅力。


成为他:信念感催生的表演奇迹

在《觉醒年代》送子留学戏份中,于和伟原本未设计流泪,但现场真情流露的泪水成为表演高光时刻。这种与角色合一的瞬间,源于他构建的"心象"已彻底内化为自身体验。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真正的表演需要演员达到"我就是"的信念状态。

《坚如磐石》的"扳手杀婿"戏份中,他通过精准克制的动作设计,将角色从冷静到疯狂的转变演绎得震撼人心。这种身心高度协同的表演,证明角色已真正"长"在演员身上,形成条件反射般的创作本能。


替代他:下意识创造的艺术巅峰

于和伟将表演的最高境界定义为"替代他"——当角色完全融入演员血液,表演便成为下意识的创造。在《觉醒年代》狱中戏中,他通过反常规的拉拽铁门动作,将陈独秀的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让角色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塑造吴石将军时,他采用"不演的演"方式:战友牺牲时僵住的脸庞,与妻子诀别时低头沉默的十秒,这些克制表演反而产生强大感染力。这种将悲痛内化为生理反应的表演方式,让英雄形象更具人性温度。


归零心态:突破表演舒适区

于和伟始终保持着"一戏一策"的创作原则,每个角色都推倒重来。这种归零心态可追溯至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求学经历——老师教导要忘掉鲜花掌声,从最基础的无实物练习重新开始。这种创作哲学,让他始终保持着表演的新鲜感。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标杆,于和伟用三十余年践行着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四步方法论不仅是个人的艺术总结,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范式。当演员的生命体验与角色灵魂深度叩问,最终收获的,必将是时代给予的漫长回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