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周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丽华】一部《沉默的荣耀》,让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对台隐蔽战线的英烈们走进大众视野。剧中,魏晨饰演的聂曦是吴石将军(于和伟饰)的副官兼学生,同时也是“东海情报小组”的重要成员,最终为信仰英勇就义。近日,魏晨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坦言,他从原型人物身上汲取到跨越时空的能量,“这种能量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能与我们产生共鸣”。这种力量也深深触动了两岸观众,正如他所说:“历史虽已定格,但重现时依然滚烫。”

魏晨在《沉默的荣耀》中饰演聂曦。
环球时报:塑造聂曦这一角色时,您认为最核心的特质是什么?
魏晨:聂曦是隐蔽战线上的年轻人,既有进步思想与坚定信仰,也是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他肩负家庭责任,但因工作性质,史料记载极少。我通过东海情报小组的史实和老照片寻找突破口,尤其是他们被押赴刑场的照片——眼神炽热坚毅,面带微笑,毫无畏惧。这种对远方的希望,让他敢于在困境中做出人生抉择。
剧中聂曦有一句台词:“老师,如果您不同意我跟您一起去台湾,我就算游泳,也要游过台湾海峡去找您。”他尊师重道,对家庭充满责任感,不愿欺骗夫人和师母。但为了祖国统一,他不得不不断说谎,这种挣扎对塑造立体角色至关重要。拍摄时,导演、于和伟老师和吴越老师等帮助我逐步完善这一人物。
环球时报:如何通过细节体现聂曦面对不同人时的状态差异?
魏晨:每场戏的作用不同,调整自然不同。与吴石将军的松弛感不同,聂曦像紧绷的弓,随时准备爆发,但老师叮嘱他“不要喜形于色”,他始终在克制。作为三十岁出头的热血青年,他见到胜利会开心,与老师在一起时会不自觉微笑,传递着“我们一定能胜利”的信念,坚信情报能减少前线牺牲。
导演和于和伟老师一直强调“不要演”,要真情流露。虽然设计了一些肢体和微表情,但最重要的是感受当时的气氛并自然表现。这种“不演”其实很难,因为表演本身就需要技巧。
环球时报:吴石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令人动容。您如何理解聂曦的信仰?
魏晨:我一直在思考,他为何有勇气跟随老师去台湾?他本可留在福州等待解放,但他说:“于公我是副官要护您,于私我是学生,信仰是您教我的,必须跟您去。”他们像是一个共同体,能抛开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奋不顾身,这是更高的人性,也是原型最打动我的地方。他们守护信仰,只为让中国人有一个安稳温暖的家。
我曾参演过正面战场的历史题材作品,但隐蔽战线的作品内心戏更多。这部剧表达克制,留白丰富,比如吴石被捕后一只眼睛发红(狱中酷刑所致),聂曦见妻子时用领子遮伤,这些细节让观众脑补未拍内容。剧中还表达了乡愁——小钱妹妹知道哥哥牺牲后,哪怕按叛逃算也要游回大陆;吴石给陈宝仓将军送老家的驴肉火烧。
历史虽已定格,但重现时依然滚烫。观众明知人物会牺牲,仍愿意追随,因为这些人身上的能量跨越时空,与我们同频共振。能参与这样的作品,用艺术重现历史,我感到特别幸运。
环球时报:这种“同频共振”对我们的人生选择有何启示?
魏晨:一部剧或一首歌能打动人,一定是因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不同年龄、职业和性别的人,感受也会不同。对我而言,参与作品从角色中获得能量,了解故事的过程也是在给自己充电。观众看剧时感动流泪,就是接收到了这份能量。看完故事后,你会觉得月亮好亮、河水很静,一切都是美好的。
环球时报:歌手和演员的双重身份,给您的创作带来哪些不同感受?
魏晨:两者有相通之处。歌手要在有限篇幅和旋律中表达情感,演员要在剧情起承转合中塑造人物,核心都是情感。但歌手更多表现自己,演员能通过光影塑造不同的人,甚至体验这辈子无法触及的生命历程,这更有新鲜感和挑战性,我很愿意投入。这种经历也反哺音乐创作,参演厚重作品后再回归音乐,让我能用更简单的方式表达情感。
环球时报:外界的肯定会影响您的选角标准吗?未来更倾向复杂角色还是有把握的角色?
魏晨:首先,我要被故事感动。如果读剧本没感觉、无法共情,哪怕多读几遍也不行,就不会选。最近参与的作品大多是现实主义题材,虽有影视化改编,但有原型、有根,给了很深的根基,让人敢“做减法”。虚构角色容易刻意刺激观众,演得更明显;而真实故事只要真诚还原,观众就会理解。真实的东西往往最打动人。未来我仍会偏向这类题材,最重要的是由心而选,愿意为之努力。
不管是好评还是有价值的批评,都是我成长的一部分。以前总期待肯定,现在觉得如果只为这个目的,似乎缺少更重要的意义。回头看,拍摄中的不足和能进步的地方,反而变得更重要。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找准目标,不要急躁。哪怕不是所有事都有好结果,但从过程中汲取的经验或有价值的东西,也能变成未来实现目标的“一颗子弹”。相信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