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于和伟为何能让观众百看不厌?深度解析其表演艺术魅力

时间:2025-11-07 06:32:34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文汇报


2025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一场震撼人心的历史叙事闯入观众视野。第一集结尾处,吴石将军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不仅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共鸣,更被国台办转发评论。剧中角色激发的纪念场所献花潮,让隐秘英雄与历史记忆成为公共议题。而于和伟以不动声色的表演,将信仰与坚守注入角色灵魂,这种“演而不露,藏而不弱”的独特魅力,正是他成为观众心中“好戏代名词”的核心密码。

近年来,于和伟的名字与《觉醒年代》《坚如磐石》等优质剧集深度绑定。观众评价他“演啥像啥”,甚至戏称“万物皆可于和伟”。这种“高质高产”的创作状态背后,是他对表演艺术的系统性思考——通过三十余年实践总结出的角色创造四步骤:寻找他、靠近他、成为他、替代他。这套方法论不仅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美学体系。


寻找他:在史料中构建角色“心象”

于和伟的表演准备堪称“考古级”。为饰演《觉醒年代》陈独秀,他翻阅大量史料、传记、民国日记和党史,从一张历史照片中捕捉到陈独秀拍照时“把腿伸到蔡元培前面”的细节,以此诠释角色狂放不羁的性格。这种“连戏渣都不放过”的创作态度,使他在长篇叙事中始终保持表演张力——即便是过渡性过场戏,也能通过精心设计吸引观众。

“寻找他”阶段的核心是海量阅读与史料研习。于和伟将此比作“装修前跑遍建材市场”,通过构建角色认知基础,让“心象”种子在心中扎根。为塑造《沉默的荣耀》吴石将军,他闭关三四个月研读剧本,设定“家”为情感基调,明确“为祖国统一奉献一切”的角色任务,最终在平淡中见内涵,在自然中见光彩。

他独创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方法论,既把握重大事件对人物内心的影响,又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戏剧性。这种对“日常中的戏剧性”和“人物质感”的把握,成为后期拍摄中人物塑造的重点。


靠近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靠近他”是演员与角色的融合过程。于和伟强调,创造角色需从自我出发,将鲜活生命力投入创作当下。他常以观众视角反观角色,寻找自身与角色的共通点——演三国戏时,他放大自己身上“既有刘备的部分,也有曹操的部分”,通过手势、坐姿等细节逐步靠近角色。

在《坚如磐石》中,他饰演的黎志田虽心狠手辣,但通过“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紧绷父亲”这一支点,让角色展现出立体性与悲剧性。这种拒绝符号化表演、坚持从人性共性挖掘个性的理念,使他的角色既具普遍性又充满独特性。


成为他:信念感与心象的合一

“成为他”是表演的关键飞跃。于和伟认为,此阶段需赋予角色个性创造,但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角色的基础上。在《觉醒年代》陈独秀送儿子留学戏中,他原未设计流泪,但拍摄时看到“儿子们”离去的背影,眼泪不自觉流下,真实情感流露让角色“硬骨头”形象更具柔软一面。

而在《坚如磐石》“扳手杀婿”戏中,他通过整理西装、穿戴防化服、拖行扳手等动作设计,从精准克制到疯狂爆发,表情却始终冷静,释放出强烈戏剧冲击力。这种身心高度协同的表演,正是角色“长”在演员身上的证明。


替代他:下意识的天性创造

“替代他”是表演的至高境界。于和伟比喻表演如“抓鸟”——抓得紧鸟死,抓得松鸟飞。在《觉醒年代》狱中戏中,陈独秀听闻学生言论后,从悲痛表情到掩面发笑,再到双手插兜走向监狱门口,一系列反常动作设计,通过“幼稚地可笑”反衬内心强大,体现对革命道路艰巨性的清醒认知。

在《沉默的荣耀》中,他采用“不演的演”塑造吴石:战友牺牲时脸僵一瞬,与妻子诀别时低头沉默十秒。这种克制表演让观众哭光半包纸,真正诠释了“真正的悲痛连哭都要忍着”。他以“平静”衬托翻涌的悲伤,让革命者的安然自若直击人心。


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于和伟认为表演本质是“选择”,需“一戏一策”,拒绝程式化表演。他坦言:“我们一生都在拒绝和抵抗程式化的表演,不预设不预知地去感受。”这种“归零”态度,使他每次创作都推倒重来,保持“空杯心态”。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中流砥柱,于和伟用三十余年践行表演艺术追求。他的“寻找他、靠近他、成为他、替代他”四步骤,不仅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更展现了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自觉与担当。正如他所言:“真正的表演艺术,是演员生命体验与角色灵魂的相互叩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