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寻欢
编辑| 糖炒山楂
2020年,柠萌影视出品的都市剧《三十而已》凭借对女性群体痛点的精准把握,成为现象级作品。剧中王漫妮、顾佳、钟晓芹三位女性在三十岁节点面临的困境与成长,不仅引发国内观众共鸣,更在海外市场掀起热潮。东南亚观众通过字幕平台自发追剧,越南、泰国先后启动改编计划。近日,《三十而已·曼谷篇》在腾讯视频国际版与Disney+同步上线,日本、韩国版本也进入筹备阶段,标志着国剧出海进入全新阶段。
今年年初,改编自晋江文学的青春爱情剧《难哄》在奈飞(Netflix)助力下迅速走红,登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新加坡等多地热播榜。与早期观众通过非正规渠道追剧不同,当前国剧正通过平台化、品牌化路径深度融入海外内容生态。这一转变背后,是国剧从单纯版权交易向平台化运营、本土化生产的战略升级,但也面临文化适配性、粉丝基础稳定性等现实挑战。
国剧出海并非新生事物。二十年前,《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历史剧与古装剧便已远销东南亚,甚至在韩国电视台黄金档创下收视纪录。但随着韩流崛起与好莱坞全球化,国剧出海一度陷入低谷。直至2015年前后,《琅琊榜》《甄嬛传》通过版权售卖重新打开东南亚、日本及北美市场,但单集售价仅数千至万美元,且难以形成持续品牌效应。
转折点出现在流媒体平台国际化布局阶段。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推出国际版,通过合拍剧、自制剧探索海外本土化生产。例如,爱奇艺与泰国Be On Cloud合作的BL剧《黑帮少爷爱上我》豆瓣评分达8.6,位列泰剧榜单第四名。今年,梓渝与田栩宁主演的《逆爱》以环大陆播出模式引发内娱观众热议,两位主演身价暴涨,尽管遭遇舆论风波,但粉丝凝聚力反而增强。
平台还推出《创造营》《床伴》等BL剧集及选秀综艺,满足海外观众对特定题材的需求。这种模式下,国剧从“偶尔激起水花”转变为平台内容生态的稳定组成部分,为演员与平台积累长期价值。
相较于单纯版权售卖,本土化改编更具战略意义。《三十而已·曼谷篇》在保留三位女性“三十岁困境”框架的基础上,对角色职业、家庭矛盾及社会语境进行彻底本土化改造:王漫妮变身女强人,钟晓芹成为客服,其丈夫从电视台编导改为警察。泰国中产阶层焦虑、性别议题等文化元素被巧妙融入,使剧情与当地观众产生深度共鸣。
制片人陆雨指出,剧中核心矛盾在东亚大都市圈(如上海、东京、首尔、曼谷)具有普适性。若将版权售卖视为国剧出海1.0版,平台合拍为2.0版,则《三十而已·曼谷篇》代表的“中国现实题材国际化”路径可视为3.0版。它标志着国剧从输出成品转向输出故事模式与创作逻辑,与韩剧通过《花样男子》《来自星星的你》等作品构建文化话语权的路径相似。
然而,本土化改编面临投入大、收益可控性低等问题。《三十而已·曼谷篇》虽为成功开端,但规模化仍需探索。例如,改编需平衡原作精神与本土文化,避免“水土不服”;同时需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确保制作方与原作者的利益分配。
平台与明星是国剧出海两大驱动力。爱奇艺国际版、腾讯视频国际版通过本土化运营(如东南亚市场节日专题策划、多语言账号互动)深度融入用户日常。演员方面,沈月凭借《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越南、泰国积累大量粉丝,虞书欣因《下一站是幸福》《苍兰诀》在东南亚拥有高热度,其海外粉丝占比显著,甚至推动观众学习中文追星。
但明星效应存在局限性:流量集中于少数演员,导致国剧整体出海稳定性不足;若作品质量下滑,演员人气难以长期维持。因此,“作品-平台-明星”三方协同是国剧出海的结构性挑战。
当前,国剧出海仍面临题材同质化、本土化不足及可持续性弱等问题。都市爱情、青春偶像与古偶剧虽易跨文化传播,但易陷入同质化;历史剧、家庭剧、现实主义题材接受度有限。多数剧集依赖字幕直译,文化理解存在缺口。此外,出海热剧多由个别爆款驱动,产业链整体发力不足,与韩剧成熟的IP孵化、制作与推广机制存在差距。
政策层面,“广电21条”明确支持优秀国产剧文化输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规划强调以文化共情促进民心相通。国剧出海的终极目标应是“融进去”,而非单纯“走出去”。为此,需探索多元化题材(如社会议题、家庭伦理、奇幻冒险),加强与当地团队联合开发,形成“双向奔赴”的创作模式,既保障文化适应性,又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琅琊榜》的版权售卖到《三十而已·曼谷篇》的本土化改编,国剧出海已形成产业逻辑。但要诞生全球大爆的华语剧,仍需突破题材局限、优化本土化策略、完善平台布局并强化明星效应。“三十岁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对国剧出海而言,今日成绩仅是起点,未来之路仍需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