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抗战题材微短剧《怒刺》:轻量化叙事下的历史新表达

时间:2025-11-11 17:28:23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金台资讯

作者:王亚芹

微短剧《怒刺》海报

微短剧《怒刺》海报。 资料图片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文艺新作,横屏微短剧《怒刺》近日全网上线。这部作品凭借区别于传统影视剧的叙事方式,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引发广泛讨论,成为主旋律题材创新表达的典型案例。

普通人视角下的抗战群像

该剧以1937年天津沦陷为历史背景,讲述叶清轩、白鸽、丁姗姗等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抗战的故事。与传统主旋律作品不同,《怒刺》摒弃了“高大全”的英雄塑造模式,转而刻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表面浪荡的风流公子叶清轩实则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书生杀手”,其抗日动机从为师报仇逐步升华为民族大义;富家千金丁姗姗的转变更具现实逻辑——家产被侵吞、父亲遭暗杀的血色现实,推动她从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成长为锄奸团骨干。剧中人物的情感弧线自然流畅,让观众得以窥见家国沦陷背景下普通人的挣扎与觉醒。

经济战视角的微观叙事

在历史呈现方式上,《怒刺》独辟蹊径选择“经济战”作为切入点。全剧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或谍战惊魂,而是聚焦天津沦陷后的民生困境:物资短缺、货币贬值、粮食价格暴涨、抵制日伪“联银券”等日常经济斗争。通过描写百姓在通货膨胀中的生存挣扎,作品以“以小见大”的轻量化叙事,将沉重的历史转化为符合当代观众认知经验的叙事语言。这种创新视角不仅降低了历史接受门槛,更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经济困境”隐喻中,感受到抗战历史的现实重量。

情感密度与价值传递的平衡术

在短剧“情绪爽感”的创作趋势下,《怒刺》巧妙构建了叶清轩、白鸽与丁姗姗的情感三角线。这条贯穿全剧的软性叙事支点,既符合年轻观众对情感密度的期待,又自然传递了正向价值观。当观众为角色命运揪心时,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等主题已悄然渗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价值传递方式,为主旋律微短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亚芹所言:“《怒刺》的探索不啻为主旋律微短剧的一个实验样本。”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4日 20 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