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与人性光辉

时间:2025-11-18 04:33:56 来源:虹膜 作者:虹膜

作者:乔纳森·罗森鲍姆
译者:易二三
校对:鸢尾花
来源:jonathanrosenbaum.net
(2022年8月20日)

吉尔伯特·阿代尔曾断言:查理·卓别林不仅属于电影史,更属于整个人类历史。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突破性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这部1945年问世的电影不仅重塑了电影语言,更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二战后意大利社会的集体创伤与人性觉醒。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

影片的构思始于1944年8月——盟军解放罗马仅两个月后。罗西里尼希望通过镜头揭露纳粹占领下罗马市民遭受的暴行,同时展现共产主义游击队与天主教抵抗组织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共同信念。尽管影片中鲜见法西斯统治的直接画面,但这种叙事选择恰是创作者对战后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当世界渴望从战争阴霾中重建希望时,聚焦人性光辉远比渲染暴力更具现实意义。


现实主义与艺术表达的辩证

影片常被与新闻纪录片相提并论,但正如影评人约翰·梅森·布朗所言,其呈现的痛苦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幻觉"。罗西里尼通过三大创新打破了传统叙事框架:

  1. 演员选择:启用专业演员与素人混搭。如喜剧演员阿尔多·法布里齐饰演的唐·彼得罗牧师,其原型是真实存在的伪造身份证高手;剧院引座员玛丽亚·米琪塑造的蛇蝎美人玛丽娜,突破了性别刻板印象。
  2. 空间构建:纳粹总部布局充满象征意味——刑讯室与播放古典音乐的休息室分列伯格曼办公室两侧,暗示暴力与文明的荒诞并存。
  3. 视听语言:后退货车中的跟拍镜头、表现主义打光将曼菲迪受刑场景升华为基督受难式的隐喻,这种手法在戈达尔《电影史》中被反复引用。


时代局限与永恒价值

影片在1940年代的观众眼中或许显得粗糙,但今日重观却能发现黑色电影的影子:幽闭空间、悬疑节奏与道德困境的呈现方式,预示着电影语言的未来演进。罗西里尼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又巧妙运用类型片元素——如将纳粹折磨者伯格曼设计为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堕落者,这种将罪恶与"道德腐败"关联的手法,在后续作品《德意志零年》中进一步深化。


历史影响与文化传播

影片的商业成功堪称奇迹:1946年2月25日在纽约「世界电影院」首映后,连续放映20个月,创下外国电影在美国的放映纪录。这一现象直接推动了:

  • 美国艺术影院体系的建立
  • 独立电影发行渠道的拓展
  • 好莱坞与欧洲电影的深度对话

对于罗西里尼个人而言,影片不仅奠定了其国际声誉,更促成了他与英格丽·褒曼的相遇——这位好莱坞巨星在观影后主动致信,开启了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合作与情感羁绊。正如传记作者塔格·加拉赫所言,罗西里尼的电影生涯始终是一场"充满冒险精神的探索"。


七十余年后重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它不仅是电影史的转折点,更是一面映照人类永恒困境的镜子:在暴力与善良、绝望与希望的永恒博弈中,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照亮黑暗的微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