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菜肉馄饨》全国公映!专访上海男人周野芒谈角色与生活哲学

时间:2025-11-18 05:07:03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新民周刊


11月15日,由上海电影集团出品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正式开启全国公映。自11月6日在上海开启点映以来,这部充满烟火气的作品已斩获近千万票房,并收获观众一致好评。《新民周刊》在点映前夕独家专访剧中男主角“老汪”的扮演者周野芒,听这位上海男人讲述馄饨背后的生活哲学与表演艺术。

记者|阙 政

对于几代上海人而言,菜肉馄饨不仅是果腹的吃食,更是刻在记忆里的城市符号。它比柴爿馄饨更丰盛,比大排面更家常,是弄堂里飘散的烟火气,也是上海人骨子里的“实惠”哲学。如今,这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被导演吴天戈搬上大银幕——在备受瞩目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周野芒。

从《爱情神话》里迷恋索菲亚·罗兰的老克勒“老乌”,到如今为儿子婚事操碎心的退休工人“老汪”,周野芒用表演丈量着上海男人的不同维度。前者是梧桐区咖啡馆里的精致与腔调,后者是弄堂深处升腾的烟火温情,两个角色共同勾勒出上海男人的立体画像。

在专访中,周野芒畅谈表演艺术与生活趣事,时而以专业视角剖析角色,时而又如邻家大叔般坦言自己爱宅家打游戏。一个真实、鲜活、充满魅力的上海艺术家形象跃然眼前。


上图:周野芒在“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接受记者采访。

“有兴趣”的社会才有活力

“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周野芒用这句话概括《菜肉馄饨》的叙事张力,“老汪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他像一汪静水,沉浸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氛围里。”

影片中,退休工程师老汪的生活本如设定好的程序:退休、闲居、不再追寻新世界。直到老伴离世、儿子搬离,独居的他开始出现幻觉,仿佛爱人仍在身边絮叨日常。这种被动的生活“锤炼”,让周野芒感同身受:“人变老不仅是失去越来越多,更是生活停滞带来的兴趣丧失。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会主动产生兴趣。”

老汪的世界曾因失去方向而崩塌,他唯一坚持的“仪式”是在老伴遗照前放置檀香皂——因为妻子爱这味道。每周更换香皂的细节,成为他黯淡生活中的微光。直到遇见陈国庆饰演的老金,一个从生活泥潭中自我救赎的男人,他拉着老汪闯入人民公园相亲角、带他看王琳饰演的阿芳跳舞,为老汪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上图:《菜肉馄饨》海报。

“带他去舞厅、相亲,每一次新事件都是为他注入活力。”周野芒比喻道,“一个‘有兴趣’的社会才有生命力。就像上海人爱排队买蝴蝶酥,有人不理解,但有兴趣的人才会觉得值得。”在他看来,无论是排队买鲜肉月饼、看篮球比赛,还是追剧观影,都是提升生活兴趣的方式,“重要的是‘在做’的状态,而非具体做什么。”

这种生活哲学贯穿《菜肉馄饨》的叙事——如何在停滞阶段重燃对生活的热情。老汪的转变,也是周野芒想传递给中老年观众的信号:生活永远可以开启新篇章。


上图:《菜肉馄饨》路演活动

上海爷叔的两种“腔调”

从《爱情神话》的老乌到《菜肉馄饨》的老汪,周野芒塑造的上海男人形象各具特色。“老乌外向,电影色彩绚烂、节奏跳跃;老汪安静,影片充满生活质感。”他精准区分两者气质:前者代表上海的精致文艺与国际视野,后者回归本土市民的日常烟火。

但老汪并非毫无情趣的“糙汉”。“他会逛花鸟市场、写书法,这是老一辈上海市民的真实写照。”周野芒回忆自己曾痴迷集邮,“那时肇嘉浜路市场里,退休或在职的工人都会挤时间去逛,这是生活的调节剂。”


上图:《菜肉馄饨》剧照

这种“调节”正是上海男人“腔调”的来源。即便居住空间逼仄,他们也要活得体面。“以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我家就是脸贴脸住一间房。”周野芒说,“环境局限反而催生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在小地方也要找到体面的活法。”

影片中,老汪包馄饨的细节彰显这种“腔调”:馄饨皮选黑皮子,肉糜用五花肉,菜要小菜心,汤用鳝鱼骨和大筒骨熬制,配菜则有油爆河虾、四喜烤麸。一碗朴实的馄饨,因这份讲究变得充满仪式感。

“上海人讲究生活安排,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周野芒说,“我们心里清楚方向,知道如何体面生活。”表演上,他通过细节区分老汪与老乌:老乌的腔调外放于谈吐仪态,老汪的腔调内敛于日常琐碎与关键时刻的讲究,让角色超越“父亲”设定,变得立体可爱。

他特别提到与茅善玉饰演的美琴吃饭的戏份:“原本为儿女相亲的饭局,结果儿女都没来。老汪心里竟有点憧憬,觉得不被打扰也挺好。”这种复杂的微妙情感,为角色增添了人性温度。


上图:《菜肉馄饨》剧照

是“让老婆”不是“怕老婆”

谈及外界对上海男人“怕老婆”的刻板印象,周野芒笑着纠正:“是‘让老婆’,不是‘怕’。北方女性找老公就该找上海男人!”在他看来,“让”的本质是尊重与理解女性。

“上海男人温柔、细腻,懂得留情面,对女性感受更敏感。”他进一步解释,“这种‘让’不是懦弱,而是智慧——通过温柔化解尖锐,避免正面冲突。”

他拆解“实惠”一词,给出海派解读:“老婆邀功时,上海男人会说‘都是你指导得好’。这不是滑头,而是‘实惠’——有实力却不争锋,最终双方都受益。”

这种处世哲学或许源于弄堂生活的生存智慧:在拥挤空间里,上海人通过“让”与“实惠”维系邻里与家庭和睦。正如影片中老汪与亡妻素娟的互动——他每周更换檀香皂,因愧疚于未完成妻子心愿而奔波于相亲角,幻象的出现既是压迫也是追思。

周野芒希望通过老汪传递真实的上海男人形象:他们不仅有责任感与生活情趣,更懂得“让”与“实惠”的温柔智慧。


上图:周野芒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不要忘掉你从哪里来

从90年代《股疯》到近年《爱情神话》,再到如今的《菜肉馄饨》,周野芒是沪语电影两次浪潮的亲历者。“我出生在上海,但小时候不会说沪语,还被同学误会装外地人。”他回忆学沪语的经历,“后来才明白,语言是文化的根。”

他认为沪语电影是推广方言的重要载体:“上海人要立根、爱根、保根,不能忘本。但守根不等于固步自封,心里爱它就可以。”这种开放心态体现在他的演艺实践中——他曾为角色学习南京话、重庆话,将方言视为角色的血肉。

面对海派文化传承危机,沪语电影的复兴显得尤为重要。上影近年连续投拍沪语作品,周野芒参演了《爱情神话》《好东西》《菜肉馄饨》及计划中的《拼桌》,成为海派电影复兴的标志性人物。


链接:

周野芒,1956年生于上海文艺家庭。21岁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86年凭话剧《中国梦》获梅花奖,90年代因配音《成长的烦恼》“迈克”广为人知。1998版《水浒传》中,他饰演的“林冲”成为经典。近年活跃于话剧与影视舞台,凭借《爱情神话》成为海派男人代表。


演员海清亮相上海,四度复排的国话经典《死无葬身之地》沪上开演在即

朱媛媛去世半年,辛柏青、李乃文为何两度现身此处?

突发意外!歌手“阿珍”送医抢救十余小时后,不幸去世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