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纳森·罗森鲍姆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The Guardian(2002年9月21日)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1970年至1982年间创作的八部短片,堪称检验影评人电影认知深度的试金石。这些作品虽在伊朗本土未激起广泛讨论,却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篇章。若非阿巴斯后续创作出《特写》《生生长流》等大师级长片,这些早期短片或许将永远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中。

这些短片的诞生背景颇具戏剧性——它们均由伊朗儿童和青年智力发展研究所(Kanun)委托制作。阿巴斯在60年代曾是商业艺术家,从事海报设计、书籍装帧等工作,后转向电视广告与电影字幕设计。1969年,他前雇主成为Kanun主管后,邀请其创立电影部门,由此开启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
阿巴斯最初被要求拍摄教育片,却意外创造出兼具实验性与娱乐性的独特类型。这些作品虽以儿童为叙事主体,却并非单纯面向儿童观众。它们在伊朗引发了关于儿童电影的创作热潮,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重新定义了教育电影的边界。正如阿巴斯所言,拍摄这些影片时,他并未将自己视为电影艺术家,而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进行创作。

阿巴斯的早期短片多以学校为叙事空间,却突破了传统教育片的框架。《课间休息》(1972)通过男孩打破窗户被逐出教室的简单情节,展现了儿童世界的复杂心理;《一个问题的两种解决方法》(1975)则以撕破的本子为线索,用折断的铅笔、撕裂的衬衫等意象,构建起关于冲突与和解的哲学讨论。
这些作品常采用重复、对比等手法,形成独特的叙事节奏。《有序或无序》(1981)将男孩们离开教室的场景与成年人驾车穿越德黑兰的混乱交通并置,通过有序与无序的对比,隐喻社会规则的脆弱性。这种手法在阿巴斯后续长片中不断演变,成为其标志性的艺术特征。

阿巴斯的短片创作经验深刻影响了其长片风格。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中,男孩在蜿蜒山路上奔跑的重复镜头,延续了短片中对空间与时间的哲学思考;《樱桃的滋味》(1997)则通过中年男子反复请求陌生人埋葬自己的情节,将短片中的问题意识推向极致。
这种“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的创作理念,使阿巴斯跻身世界电影大师行列。他与约翰·卡萨维蒂、克里斯·马克等导演共享着相似的艺术追求——用长镜头构建哲学命题,用开放叙事挑战观众惯性思维。正如《随风而逝》(1999)中记者反复上山接听手机的场景,阿巴斯始终在探索电影作为“问题载体”的可能性。

当阿巴斯创作这些短片时,世界影评界普遍认为,重要电影贡献仅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少数例外(如印度雷伊、非洲塞姆班)。伊朗、中国大陆、韩国等地区的电影被视为“本土化”创作,难以引起国际关注。然而,阿巴斯的短片证明,真正的艺术价值从不局限于地域标签。
在当今电影过剩的时代,我们或许仍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错过了许多未被发掘的杰作。阿巴斯的早期短片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影评人的认知局限,也提醒我们:电影艺术的真谛,往往藏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