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市公司撤离主控角色,电视剧行业开启“垫资”新模式

时间:2025-11-18 16:00:53 来源:娱乐资本论 作者:娱乐资本论

作者|张逸虹

电视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上市公司集体撤离“主投主控”角色,转向以“垫资”模式参与外部项目开发。这一转变并非完全退出市场,而是通过更稳健的财务策略降低风险,同时维持行业影响力。

据观察,这一趋势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但自2023年起采用“垫资”模式开发的项目显著增多。以慈文传媒为例,其2024年及之前自主报备并出品的项目占比较高,而2025年开机的项目均以联合出品或参投形式参与。



慈文传媒电视剧项目角色梳理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开信息整理

“垫资”模式如何运作?

电视剧开发模式分为版权剧、自制剧和定制剧三类。其中,定制剧成为上市公司“垫资”的主要载体。其运作流程可分为两大关键节点:

  1. 取得定制合同:主控团队前期使用自有资金开发项目,待获得平台定制合同后,引入外部资金垫资。外部资金来源包括上市公司、风投基金等财务投资者。
  2. 平台首次结算:项目杀青后,平台支付50%的约定价格,此时外部资金开始逐步退出。垫资份额通常控制在20%-40%之间,以确保风险可控。

收益约定方面,存在利润分成和固定年化利率两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主控团队仍需承担平台履约延迟导致的额外资金成本,尤其是与基金类投资者合作时压力更为显著。



定制剧投资流程示意图

上市公司为何选择“垫资”?

多家上市公司采用“垫资”模式的核心动机包括:

  • 追求稳健回报:如中广天择通过缩短资金占用周期(3-6个月),将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23年的0.49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历史峰值0.65。其“保本型影视剧投资收益”从2024年的98万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94万元。
  • 提升行业曝光度:通过联合出品名义参与更多项目,增强市场影响力。
  • 分散投资风险:已有多个主控项目的公司,通过“垫资”平衡业务组合。



中广天择对外影视剧投资款项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定制剧崛起背后的行业逻辑

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定制剧播出占比已超版权剧,成为市场主流。这一转变带来双重影响:

资源集中化:头部版权剧所需的IP和卡司资源向少数公司聚集,中小型团队被迫转向定制剧赛道。部分上市公司每年仅保留个位数版权剧项目,用于巩固行业地位。

利润率压缩:定制剧毛利润(10%-15%)显著低于版权剧(30%-50%),导致风投等外部资金撤离。目前剩余参与者主要为平台资金和追求稳定回报的上市公司。



2023年至今各类开发模式构成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行业未来:稳定与创新的平衡术

“垫资”模式虽提升了资金效率,但也对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性构成挑战:

  • 现金流压力持续存在:尽管回款周期缩短,但多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仍呈净流出状态,应收账款规模扩大。
  • 主控能力价值弱化:平台采购决策更依赖卡司配置,上市公司资源优势被稀释,财务投资者转型成为理性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行业当前首要目标是“活下去”:平台通过定制剧控制成本,上市公司通过“垫资”分散风险,主控团队以利润换取生存空间。然而,过度追求稳定性可能抑制内容创新,如何平衡商业逻辑与艺术价值将成为长期课题。

对比Netflix的创作模式(预算管控+IP衍生开发),国内行业仍需在成本、收益与内容质量间寻找突破点。正如某制片人所言:“行业容量仍在,但好内容需要更科学的开发模式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