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方高层刚刚宣布:中方将采购50万吨泰国大米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普通贸易规模,更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成为亚洲地区的一颗“定心丸”。这场看似简单的采购背后,实则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精准布局,也是亚洲粮食贸易格局优化的重要信号。
50万吨采购:稳供应的“关键棋”
根据泰方披露,此次中泰达成的新一轮大米采购协议总量达50万吨,计划在未来半年内分批交付。采购将通过国有企业与泰国出口商签订正式合同,部分货物经广西口岸入境。这一规模看似占中国年稻米进口量(约500万吨)的十分之一,但在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2025年,其战略价值远超数字本身。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9亿吨,稻米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但“以我为主、适度进口”始终是核心原则。印度去年限制大米出口曾导致亚洲米价暴涨15%,泰国、越南报价随之水涨船高。此次采购恰逢其时,既为国内市场储备了“缓冲粮”,也为泰国等出口国提供了稳定需求——泰国年出口大米约800万吨,中国采购占比约6%,既避免“吃独食”的争议,又帮助其锁定大客户。
多元化布局:构建韧性供应链
中国稻米进口渠道高度多元化,除泰国外,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均是重要供应方。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策略,在2025年全球气候异常、湄公河流域干旱等风险下显得尤为关键。例如,中老铁路自2021年贯通后,陆路运输大米成为现实,今年以来经该线路运输的农产品同比增长近20%,云南、广西等地供应效率显著提升。
运输环节同样体现精细化操作:海运依托广西钦州、防城港等强接卸能力口岸,陆运通过中老铁路补充,形成“双通道”保障。针对泰国“茉莉香米”等特色品种,中国海关总署设立专项检疫机制,从采样检测到溯源监管全流程覆盖,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无死角。
市场与农民利益:双平衡的艺术
此次采购的“精准性”还体现在对国内市场的呵护上。中国严格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避免“进口压价、农民惜售”的尴尬局面重现。中方采取“分批次、分港口、分时段”到港策略,优化仓储周转效率,同时通过信用证结算保障履约稳定性。这种“有节有度”的操作,既填补了库存短板,又平抑了价格波动——在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国内部分产区减产的背景下,进口大米成为调节供需矛盾的“调节器”。
亚洲粮食合作:从贸易到标准升级
中泰此次合作的影响远超双边范畴。泰国作为全球重要大米出口国,与中国深化贸易将推动亚洲粮食标准化、合同化进程。例如,双方在检疫、结算、运输等环节的协同,为区域供应链树立了标杆。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虽为主要出口方,但此次交易未构成排他性压力,反而可能激发更多国家参与区域合作,共同构建更合理的粮食流通体系。
未来展望:未雨绸缪的供应链韧性
面对2025年上半年可能出现的阶段性气候异常,中国企业的“提前锁量”策略已显成效。通过现汇采购、信用证结算等方式,有效规避了后期价格上涨和履约风险。这种能力源于国家对供应链韧性的长期布局——从多元化进口渠道到基础设施升级,从严格质检体系到精细化市场调控,每一步都指向一个目标: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方采购泰国大米事件,本质上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微观缩影。它告诉我们:稳供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该种的种、该买的买,在开放中筑牢底线,在合作中增强主动。这场跨越湄公河的粮食贸易,终将写就亚洲合作的新篇章。


信源:专栏|“中泰一家亲”历久弥新 2025-11-13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