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非裔美国电影史:黑人影像的百年抗争与自我表达

时间:2025-11-20 04:46:45 来源:虹膜 作者:虹膜

作者:Allyson Nadia Field
译者:Issac
校对:一二三
来源:《标准收藏》

美国电影诞生125年来,非裔美国人始终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从早期被边缘化的尝试到独立制片运动的崛起,黑人电影人用镜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奇诺经典2016年推出的《非裔美国电影的先驱》系列,通过34部珍贵影片与学术策划素材,首次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专为黑人观众创作的「种族电影」发展轨迹。

反抗刻板印象的影像革命

1920年代,《纽约世纪报》评论家莱斯特·沃尔顿疾呼:要展现黑人「真实面貌,而非砍柴工或操方言的滑稽角色」。这种诉求催生了全黑人班底创作的「种族电影」,其中奥斯卡·米绍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先驱。他在1920年作品《藩篱之内》中,通过倒叙手法构建多层次叙事,用交叉剪辑揭露白人暴民的野蛮行径,直接驳斥了D.W.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种族主义美化。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引发的争议持续至今

历史学家J·罗纳德·格林指出,米绍「在困境中成就伟大」。这位导演将剧情片、犯罪片与爱情片元素熔铸,创造出独特的电影语言。正如简·盖恩斯观察,米绍选择呈现「北方白人拒绝相信的现实」——这种用对手的美学标准反击种族主义的策略,使种族电影成为对抗主流叙事的文化武器。

多元叙事打破单一想象

奇诺经典系列展现的远非单一叙事:从剧情片《酒吧十夜》(1926)到喜剧《热辣饼干》(1931),从犯罪惊悚《生死十分钟》(1932)到实验电影《晚上十一点》(1928),这些作品构建出丰富的黑人生活图景。理查德·莫里斯的《晚上十一点》以超现实梦境与闪回手法,在种族电影史上留下前卫印记;而白人导演理查德·E·诺曼的《飞行高手》(1926)则以非裔飞行员贝西·科尔曼为原型,将动作、喜剧与爱情元素熔于一炉。


《飞行高手》中的非裔飞行员形象挑战了好莱坞传统叙事

这种多样性在演员阵容中同样显著。劳伦斯·切诺特、查尔斯·吉尔平等影坛巨匠,与模特弗朗辛·埃弗雷特等跨界明星共同塑造了早期非裔电影人的群像。摩西三姐妹从棉花俱乐部舞者转型为电影演员的经历,更通过学者珍珠·保瑟的口述历史得以留存。

现实主义背后的争议与妥协

米绍的创作并非没有争议。1925年《灵与肉》中,他让保罗·罗贝森饰演的假牧师引发非裔媒体批评,认为这加剧了白人想象中的负面刻板印象。对此米绍回应:「布克·华盛顿的精神教导我,虚假美德比真实缺陷更具破坏性。」这种现实主义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挑战种族主义,又陷入内部辩论的漩涡。


《灵与肉》(1925)中保罗·罗贝森的表演引发激烈讨论

制作层面的复杂性更添历史厚重感。多数种族电影公司为跨种族合资,这种资本结构既带来创作机会,也引发艺术妥协的质疑。但正如系列展示的,从《耶稣之血》(1941)中真实社区成员的参演,到左拉·霍斯顿1928年阿拉巴马州田野调查影像,这些作品始终在商业与艺术间寻找平衡点。

消失的影像与未竟的遗产

系列也揭示了黑人电影史的脆弱性。林肯电影公司1921年作品《生来就有的权利》仅存四分钟片段,理查德·E·诺曼的《再生》(1923)因硝酸盐胶片分解几近失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导演乔治·W·布鲁姆等人的作品更无一幸存,这些空白时刻提醒着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茱莉·黛许《大地的女儿》(1991)延续了非裔电影传统

<

尽管种族电影运动在四十年代逐渐式微,但其精神通过斯派克·李等现代导演持续传承。奇诺经典系列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抢救濒危影像,更在于构建起非裔电影史的研究框架。正如策划者穆瑟与斯图尔特所言,这段历史仍充满未知,等待更多学者揭开黑人电影人如何「谈判、维护与定义自身影像」的复杂历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