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分了!本是好心助农的善举,却遭遇如此欺诈,河北商家李先生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近日,一起涉及冰糖橙收购的合同纠纷事件持续发酵,代办方身份被扒、正面照曝光,官方通报更将事件推向高潮。
近日,河北商家李先生(化名)为助农增收,驱车3000多公里前往云南哀牢山收购冰糖橙。作为网络水果生意的采购商,他对水果品质有着严格标准,此次特意选择以高品质柑橘闻名的“褚橙”故乡,既为寻找优质货源,也想助力当地果农。

经当地熟人介绍,李先生结识了代办王某某。初次沟通时,他明确提出只收购全黄成熟的冰糖橙,并当场用专业仪器检测样品,确认糖度达12-13个单位。王某某拍胸脯保证:“摘果遵循摘黄留绿原则,绝不混入未熟果实。”摘果工人也附和称“老果农不会砸招牌”,彻底打消了李先生的顾虑。
出于信任,李先生当场支付5000元定金,并额外花费3000余元订购560个水果筐,准备装载数万斤符合标准的冰糖橙。然而,这份合同却为后续纠纷埋下了隐患。

11月18日,李先生按约前往果园收果,却遭遇代办方反复拖延。上午9点,王某某才不情愿地带他进入果园。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地面上几十筐橙子中,大半青涩发绿,仅有零星几个带微弱黄晕,与承诺的“全黄成熟果”相差甚远。
李先生立即用专业仪器检测糖度,结果显示仅为11-12个单位,不仅低于样品标准,更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更让他愤怒的是,抬头观察果树时发现,枝头已光秃秃一片,别说符合标准的黄果,就连未成熟的小青果都被摘得一干二净。

意识到被骗后,李先生强压怒火找王某某理论,没想到对方瞬间翻脸:“云南规矩就是果子带点黄就算成熟,你不懂就别来收购!”当李先生提及之前约定时,王某某竟嚣张回应:“在云南难道就按河北的规矩办事吗?”
王某某的言论彻底激怒了李先生。他指出,这明明是代办方虚假宣传的个人行为,现在却乱甩锅,将地域当作挡箭牌。考虑到果农不易,李先生做出让步:“我可以收购价值5000元的果实,摘下的都收了,免得果农赔钱,剩下的就不要了。”

然而,王某某强硬表示:“合同已签,必须照价全额收购,这是入乡随俗,没有商量余地。”沟通无果后,李先生选择报警,并将视频发布到网上,迅速引发网友关注。
李先生陷入两难困境:若全额收购青果,运回后无法销售将面临更大亏损;若拒绝收购,前期投入的5000元定金、3000余元筐费,以及数千公里的交通费、住宿费将全部打水漂。

李先生表示,坚持维权不仅是为了追回损失,更是不想让后续来此的客商再遭同样遭遇。11月19日,云南玉溪水塘镇人民政府针对此事发布官方通报,确认纠纷双方为河北采购商李某与湖北宜昌籍代办王某某,明确王某某发表了不当言论,并表示已先后于11月17日、18日组织调解,因定金退还金额分歧未达成一致,将持续跟进推动问题妥善解决。

随着事件发酵,代办人王某某的身份也被曝光。他一口一个“按照云南规矩办事”,结果自己却是湖北宜昌籍。此事的关键点在于代办方诚信堪忧:口头承诺哄骗李先生收购黄果,实际交付却严重不符;签订合同时,更刻意隐瞒所谓“当地标准”,本质上是利用外地人不懂的信息进行欺诈。

哀牢山冰糖橙的口碑,是果农和众多良心代办方共同打拼出来的。王某某试图将自己的言而无信与地域挂钩,声称“按照云南的规矩”,根本就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如今官方政府已介入,希望李先生能拿回损失,也希望王某某能吸取教训——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诚信才是第一位,若口碑塌了,生意也做不长久!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