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雷军凭借“老婆是初恋、身高一米八、最落魄时银行卡里仍有40亿”等标签,将小米汽车推上流量巅峰,成为科技圈“爽文男主”。当小米汽车以21.59万定价引爆市场时,雷军“最懂消费者”的形象达到顶峰,流量效应甚至超越明星。然而,流量狂欢背后,信任危机正悄然浮现。
当小米汽车与雷军深度绑定后,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真诚人设的信任基础开始动摇。一场由SU7 Ultra车型引发的争议,将小米汽车推向风口浪尖。

今年5月,100余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集体诉讼,指控新车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选装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机盖”的车主发现,所谓“赛车级碳纤维、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等功能,实际仅外观与普通版不同,内部结构几乎一致。
汽车博主实测显示,挖孔下方风道极小,且未连接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车主认为该配置“装饰功能大于实用价值”,要求退车。小米汽车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道歉,提出两种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回铝制机盖,已提车车主赠送2万积分。但车主拒绝接受,认为补偿方案缺乏诚意。

图源:小红书
维权半年后,案件于近期开庭。小米法务部提交84页证据材料,核心观点包括:雷军在发布会和直播中多次强调“不会太便宜,有一点点小贵”,已尽提醒义务;量产机盖仅复刻原型车外观,宣传内容未写入购车合同,不构成违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法务部称“雷军不懂结构,提醒后已修改”,这一表述引发舆论哗然。

图源:微博
法律层面,小米的辩护或能站稳脚跟,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信任成本极高。一旦信任破裂,修复难度远超手机业务。曾以雷军口碑为背书的“米粉”,如今成为最失望的群体,而潜在买家也开始观望。
尽管陷入争议,小米汽车仍交出亮眼财报。第三季度集团总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80.9%。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营收283亿元,净利润7亿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10月,小米YU7登顶我国SUV销量榜,前三季度累计交付超26万台,预计全年将完成35万台目标。

图源:小米微博
然而,资本市场反应冷淡。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港股早盘跌破40港元关口,最低跌至38.22港元,收盘跌4.81%。分析师指出,市场担忧小米汽车能否持续保持盈利,尤其是2026年毛利率可能下降的背景下。
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离不开雷军的个人号召力与营销策略。但当市场进入成熟阶段,消费者关注焦点已从品牌故事转向产品力本身,包括质量、性能、安全性和交付体验。小米汽车需完成从“流量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转型,而品牌与创始人IP的“软切割”是关键一步。

图源:微博
过去,初创企业常依赖创始人IP破圈,但随着规模扩大,需逐步将信任焦点转移至品牌本身。小米汽车若想在长期竞争中立足,必须让消费者从信任“雷军”转向信任“小米汽车”的技术实力与服务体系。这场法务争议与财报亮眼背后的挑战,或许正是小米汽车蜕变的必经之路。
作者 | 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