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科技大学郭某学术造假事件中,与其将矛头仅指向郭某个人,不如正视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过度依赖学历、头衔与包装,而非真实能力、实际贡献与学术诚信。

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经济学家 宋清辉
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当高校和科研机构将“高学历”“名校背景”“头衔光环”作为人才衡量的主要标准时,必然催生重包装、轻能力的生态环境。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更导致真正潜心科研的学者被边缘化。目前,高校间抢学历、抢头衔、抢指标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能力、成果与创新能力反而被置于次要地位。
在此扭曲的评价机制下,江苏科技大学郭某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制度逻辑的必然结果。当系统过度追求“学历外衣”时,学历造假乱象便应运而生。从本质上看,问题不在于个别造假者,而在于高等教育体系本身正在“造假”——它构建了一种以学历为王、包装至上的选人机制,使学术诚信与真实能力被严重忽视。
要根治此类乱象,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能力、贡献、成果与诚信重新成为核心指标。唯有让真正具备学术实力与创新精神的人获得认可,让虚假的学历光环失去市场,高校与科研才能回归正轨,摆脱虚假评判标准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