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中国优质内容跨越国界,如何用短剧形式打破文化隔阂,引发全球观众共鸣?作为深耕微短剧领域的从业者,我结合行业实践与数据观察,解析这一新兴业态的全球化路径。
产能跃升:从野蛮生长到规模化生产
过去五年间,中国微短剧行业经历指数级增长。单部作品制作成本从数万元攀升至百万级,头部平台如红果短剧涌现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以九州文化传媒为例,这家2021年成立于浙江嘉兴的企业,已实现年产上千部微短剧的产能,并于2023年正式启动海外发行计划。
数据见证:中国文化出海的“轻骑兵”
全球网剧应用市场中,中国产品占比达70%。据统计,2025年1月至8月,中国微短剧海外市场总收入突破15.25亿美元,同比激增194.9%。这一数据背后,是行业从内容数量到质量的全维度升级。
双轮驱动:网文积淀与技术赋能
中国微短剧的全球竞争力源于两大核心优势:
- 内容富矿:20余年网络文学发展积累的庞大故事库,为短剧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相较海外市场,中国在题材多样性与叙事完整性上具有显著优势。
- 产能革命: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创作基地、完善版权保护等举措优化产业生态。以嘉兴为例,月产量从三五十部跃升至三五百部,AIGC技术的成熟更将推动月产突破三千部。
精耕时代:本土化运营破解文化密码
产能扩张不等于质量妥协。当前行业痛点在于如何精准把握海外受众的认知习惯。我们实施的「中国框架·全球输出」战略,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突破:
- 文化转译:保留中国故事的核心价值观,调整叙事节奏与人物设定。如与日本朝日电视台合作的《亿万富翁的离异孙女》,上线首周即创下500万美元收益。
- 多语种适配
- 将热门短剧译制成英、西、阿等10余种语言,覆盖全球主要市场。
- 区域内容中心:2024年起在美国、日本建立创作基地,组建本土编剧团队,确保内容符合当地文化语境。
AI革命:开启全品类视觉化时代
面对赛道竞争,AI技术成为破局关键。中国在AI内容生成领域已形成三大优势:
- 成本优势:AI漫剧(动画短剧)生产成本较传统微短剧降低40%,画质表现力却显著提升。
- 题材突破:AI技术突破人力限制,使科幻、历史等全品类故事得以高效视觉化。
- 分发效率:结合智能翻译与全球发行网络,实现作品48小时内触达200+国家和地区。
未来展望:构建全球微短剧生态
中国微短剧的全球化征程才刚刚开始。依托五千年文化积淀、AI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 产能持续扩张,预计2026年全球市场将涌现超5万部优质作品
- 创作群体多元化,吸引更多传统影视人才与海外创作者加入
- 技术驱动创新,AI生成内容占比有望突破60%,形成「人机协同」创作模式
这场由微短剧引发的文化出海浪潮,正在重新定义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方式。
(作者为嘉兴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