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当“怪物级”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狂风暴雨直扑菲律宾时,这个东南亚国家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双重危机——自然界的狂怒与人造的政治风暴同时爆发。气象部门拉响最高级别警报的同时,十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警民冲突导致多人被捕,17万菲军进入“红色警戒”状态,中国驻菲大使馆罕见发布预警,提醒在菲中国公民远离示威区域。
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是9月2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1972年老马科斯宣布戒严的周年纪念日。从首都马尼拉到宿务、达沃、碧瑶等二十余座城市,愤怒的火种同时被点燃。在马尼拉黎刹公园和乙沙大道的人民力量纪念碑前,民众举着“为什么有钱搞‘幽灵’工程,却没有预算给卫生部门?”的标语,直指万亿比索防洪工程腐败丑闻的核心。
这场被称为“万亿比索游行”的全国性示威,将马科斯政府推向了政治崩塌的边缘。内政部门统计显示,仅马尼拉一地就有超过6.4万人参与抗议,全国总人数接近十万。更令当局尴尬的是,公共工程部长和交通部长相继辞职,总统表弟、众议长马丁·罗穆亚尔德斯也于9月17日宣布辞职,被外界视为“舍车保帅”的无奈之举。
腐败丑闻的爆发颇具讽刺意味——最早揭露问题的竟是马科斯总统本人。他在7月的国情咨文中承认,近万个防洪工程存在问题,其中大量是“幽灵项目”。财政部估算,2023至2025年间腐败造成的损失高达1185亿比索,而媒体估算的数字可能超过1万亿比索。这笔钱在菲律宾意味着什么?答案在建筑承包商萨拉·迪斯卡亚的28辆豪车里,她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直言不讳的炫富,彻底引爆了公众的怒火。
9月8日的全国直播听证会上,承包商们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他们被迫向多名众议员和政府高官支付项目总额25%的回扣。这场丑闻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马科斯承诺成立独立调查小组,暂停2026年防洪项目资金,但这些举措在民众眼中不过是杯水车薪。他竞选时承诺将大米价格降至每公斤20比索,如今却面临民众吃不起大米的现实,第一季度外国投资额同比暴跌82%的数字,更是给经济亮起了红灯。
政治风暴中,杜特尔特家族展开了致命反击。曾经在2022年大选中亲密无间的两大家族,如今权力斗争已摆上明面。中期选举中,马科斯阵营仅获6个参议院席位,远低于预期,而杜特尔特阵营稳拿5席。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公开呼吁建立“强大的反对派”,这无异于公开决裂。即便前总统杜特尔特被国际刑事法院羁押,他仍在达沃市第八次当选市长,家族中另有四名成员赢得当地公职,显示出独立于马科斯的稳固权力基础。民调显示,马科斯支持率已跌至25%,而莎拉·杜特尔特的支持率高达59%,民心向背一目了然。
国内烂摊子未平,马科斯又在外交上走了一步险棋。今年8月,他在印度接受采访时声称,如果台海有事,菲律宾“无法置身事外”。此言一出,立即招致中国强烈反应。中方批评其言论是“玩火”,外交部用“三个持续”的严厉措辞,驻菲大使馆也向菲外交部提出正式交涉。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回避台海立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科斯的冒险操作不仅未能转移国内矛盾,反而让菲律宾陷入更孤立危险的境地。
历史似乎在重演。1986年,老马科斯深陷腐败丑闻,面对全国抗议浪潮,最终在军方倒戈后乘坐美军直升机流亡。如今,小马科斯面临着何其相似的困局:腐败指控震动全国,军方启动最高级别“红色警戒”,与美国利益深度捆绑。当抗议者选择在戒严纪念日聚集在人民力量纪念碑下时,这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仿佛让1986年的幽灵再次浮现。
当抗议者与警察在通往总统府的道路上对峙,当集装箱货车被点燃,当石块、瓶子和自制燃烧弹在空中飞舞,当冲突造成一人死亡、数十名执法人员受伤时,这一切都在拷问着马科斯。他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危机,更是家族宿命的轮回。能否真正回应民众对治理腐败、关注民生的最基本诉求,还是会重蹈其父的覆辙?答案,或许就在那些愤怒的街头,在每一个为基本生存与尊严而战的菲律宾人心里。
信息来源:
鲁中晨报2025-09-16《菲律宾全国军队进入“红色警戒”》
新京报2025-09-22《菲律宾抗议活动发生冲突 1人丧生多人被捕》
上观新闻2025-09-21《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紧急提醒在菲中国公民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
上观新闻2025-09-23《“怪物等级”台风来袭:横扫菲律宾北部,逼近中国南部,风圈半径3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