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明星意外死亡背后的阴谋论:公众为何不愿相信真相?

时间:2025-09-17 03:24:26 来源:娱乐硬糖 作者:娱乐硬糖

“哥哥张国荣的离去让我内疚了一辈子。他的死不是因为抑郁,可能是被脏东西缠上了。”9月7日,向太在抖音平台透露,自己当年未能帮助张国荣驱邪。她认为张国荣在拍摄恐怖片《异度空间》后遭遇非自然力量,因其伴侣信奉基督教,自己未敢介入驱魔。向太还声称曾帮圈内友人找茅山师父祛除邪祟,引发网友热议。



评论区的讨论热烈程度堪比《故事会》现场。有人追问“张国荣最后一通电话打给谁”,为何多人声称接到过他的电话;有人阴谋论称,唐鹤德信奉西方宗教导致张国荣错失东方法术的救助机会,甚至暗示其“故意害他”;更有网友将向太视为正义化身,恳求她“帮帮那个温柔善良的人”。这场舆论狂欢,早已超越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

明星意外死亡引发的舆论风暴,本质上是社会信任缺失的现代症候。公众通过阴谋论寻找秩序感,在算法推波助澜下,理性思考让位于情绪消费。于朦胧的坠楼身亡,让网友化身“名侦探”;大S的猝然离世,则成为攻击婚姻的“炮弹”。死亡,成了浇灌个人焦虑的酒杯。

人们为何争当“侦探”?

2018年《延禧攻略》热播时,观众为富察容音坠楼爆哭;2025年,于朦胧的坠楼同样引发集体共鸣。9月11日,其工作室发文确认他在5楼坠亡,警方排除刑事嫌疑。但公众的疑问接踵而至:事业上升期的他为何自杀?家中还有母亲和宠物,何来求死之念?若非自杀,意外又是如何发生?

狗仔“名侦探小宴”的爆料加剧了猜测。他先是声称于朦胧坠楼时衣兜内有朋友的两块劳力士手表,随后删除内容,整篇爆料帖也被删除。这一举动让“故事大师”们开始拼贴各种元素:从“偷表自杀”到“大佬与经纪人合谋”,甚至推测“死亡现场被伪造”。



这些猜测看似耸人听闻,却缺乏证据。警方全程调查、工作室确认的意外死亡,在阴谋论者眼中却成了“娱乐圈规则怪谈”。人们选择相信符合自身预设立场的信息,拒绝接受官方结论,因为后者无法满足情感需求与猎奇想象。在拼凑线索的过程中,公众不仅享受“抽丝剥茧”的快感,还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相比无常的意外,“被大佬谋害”的故事虽黑暗,却逻辑闭环、戏剧冲突强烈,出圈在所难免。

谁“害死”了大S?

“婚内出轨的是你,不是我”“离婚后我刷你卡是经过你允许的”……短视频中,AI配音的大S声明缠绵凄恻,字字含泪。尽管大S从未亲口念过这段文字,但AI却精准揣摩了她的语气。看罢,网友纷纷涌向汪小菲抖音账号发泄,却发现他因过度炒作已被封号。



大S的离世明显是一场医疗意外。家人对其流感病情的忽视、她早年对身体的折腾、日本医疗流程的延迟,共同导致了悲剧。若将责任归咎于与汪小菲的婚姻,则属于蝴蝶效应的范畴。公众在大S的悲剧叙事中,不自觉地投射了自身经历与恐惧,将婚姻这个漫长“病因”无限放大,而忽略了流感这一直接死因。

明星的分手或古偶剧的闹掰,在公众眼中必然是“心脉受损、药石无医”。这种套路化的情节,承载了婚姻问题、生育焦虑等时代情绪,成为象征性的容器。

阴谋、权力与玄学:一场解释权的争夺战

90年前,阮玲玉在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杀,社会反应与当下形成互文:鲁迅谴责舆论对女性的压迫,业内人士痛惜她未能走出舆论困局,而上海小报则用低俗词汇编排她的关系,炮制虚假情节。如今,臆测于朦胧被大佬性侵的网友,与民国小报无异,谁在行猎奇胡编之实,不言而喻。

谈到明星意外死亡的阴谋论,乔任梁的案例尤为典型。尽管其父母多次辟谣,网友仍坚信“虐待谋杀论”,甚至认为“背后的力量已大到让他父母不敢说话”。



玄学博主也趁机“发力”。于朦胧坠楼后,有人发布占卜结果:“卦象绝非死寂,生机可能来自东方”“道长说你是道家的小仙童,杀你肉身会遭反噬”。这些预言和解读,实则是出售情绪商品;阴谋论者输出内幕,则是在赚取社交资本。整个过程是一场围绕解释权的争夺战,逝者的尊严在这场狂欢中被消解殆尽。

明星的第一次死亡是肉体生命的终结,第二次死亡则是其人格和真实记忆在公共空间的消亡。关于巨星的陨落,每个人都有权阐释,但这些讨论的画风最后都变得失焦且不可控。



大洋彼岸的迈克尔·杰克逊至今仍被传“被关押在吹牛老爹的地下室”或“为摆脱光明会控制而假死”。2022年,美国FOX电视台甚至播出纪录片《TMZ调查:到底是谁杀死了迈克尔·杰克逊》。相比之下,我们的“娱乐精神”似乎还欠缺一点。

流量时代,明星的意外死亡是引爆全网注意力的“稀缺资源”。所有参与者,不知不觉中成了消费者。这场分而食之的狂欢,比阴谋论本身更恐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