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超60%虾塘受孢子虫威胁!江苏如东至珠三角对虾养殖告急

时间:2025-09-26 20:35:32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作者:农财宝典水产版

正文/1888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作者:农财宝典-大国渔业 张庞业

“连续两造都栽在孢子虫上!放苗前虾苗、底泥检测全没问题,结果一个月不到,120张棚里一半的虾都吃不上料,一查孢子虫含量已经达到6次方了,只能排塘!”江苏如东小棚养殖户李老板的无奈抱怨,道出了当下当地对虾养殖产业的困境。近期,如东地区对虾孢子虫病(即虾肝肠胞虫病)集中爆发,养殖户损失惨重。今年发病率为何居高不下,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李老板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如东及周边小棚养殖区,孢子虫病的爆发让众多养殖户措手不及。另一养户黄老板也面临相似难题:“我们园区大概有六成多的棚都发现有孢子虫,虾长得不整齐,接着就吃不上料,一检测准是这病!”黄老板表示,对养殖户而言,病害带来的损失远超“苗钱”——棚租的固定支出、养殖周期内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错过下一造养殖的时间成本,让不少人陷入“投入打水漂”的焦虑。


更棘手的是,今年孢子虫发病呈现出极强的“隐蔽性”与“爆发性”。有养殖户反映,前期很难通过检测发现孢子虫踪迹,一旦检测出,病原含量已极高,发病速度快到“想补救都来不及”。部分园区还叠加了其它病害,如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EMS)、副溶血弧菌病(VPA)和高致病弧菌病(HLV)的影响,多重压力下,养殖户往往只能无奈排塘,进一步放大了经济损失。

虾肝肠胞虫病高发的三大原因

针对今年如东孢子虫病发病率飙升的现象,如东县对虾养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展开了专项调查。由于当地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均采用配合饲料,不投喂冰冻糠虾、冻桡足类等可能携带病原的动物性饵料,协会首先排除了“饵料带入”这一可能性,随后锁定了三大核心致病原因:

水源携带是当前如东虾肝肠胞虫病高发的核心原因。一方面,发病塘口的对虾通过粪便传播病原,导致养殖水体、水体藻类及悬浮颗粒表面均附着大量虾肝肠胞虫;另一方面,部分养殖户因对虾生长缓慢选择排塘,未经消毒的尾水经养殖区丰产沟直接排入外部河道与近海,造成公共水源污染。下茬养殖时,若养殖户引入这些被污染的河道水(与地下盐水混合使用),即便对水源进行消毒,因虾肝肠胞虫特性顽固、消毒难度高,仍易“漏网”,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便引发病害暴发。

环境残存是病原扩散的“隐藏载体”。发病塘口的未消毒尾水,还会使虾肝肠胞虫残留在丰产沟内侧(无论土工布铺设还是土质沟体)及养殖区周边环境中。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虾肝肠胞虫会形成几丁质保护层,具备随风扩散的能力,一旦飘入养殖温棚,即可感染健康对虾,成为病害传播的“隐形隐患”。

另外,尽管如东早有虾苗病原检测机制,但仍存在两点漏洞:一是少数养殖户检测意识薄弱,未严格落实虾苗检测流程;二是部分检测机构检测质量不达标,或个别苗场的个别批次虾苗存在病原携带情况(虽多数苗场亲虾经严格检测、虾苗无病原,但仍有极少数“漏网之苗”),导致“带病原虾苗”进入养殖环节,最终诱发病害。

环境恶化,底泥孢子虫检出率达60%

如东对虾养殖的孢子虫困境,不过是全国对虾产业受此病害煎熬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孢子虫病已呈席卷之势蔓延各地:从珠三角的土塘、福建的高位池,到华南与华东的小棚养殖区,再到北方的工厂化养殖塘,几乎无一幸免。据海盟检测服务中心8月检测报告,针对珠三角江门、珠海、中山区域的 150 余份底泥样本检测发现,虾肝肠胞虫检出率突破 60%,显著高于其他病害,为当地对虾养殖带来巨大损失。


↑数据来源:海盟检测中心

追根溯源,“环境恶化”是各地共通的核心诱因:常年连养的区域,池塘底质与水源中病原持续堆积,再叠加今年高温多雨的异常气候,双重作用下进一步加剧病害爆发,已成为威胁全国对虾养殖稳定发展的重要隐患。

对此,如东县对虾养殖协会给出明确防控方向:需从健康虾苗筛选、养殖水源管控、养殖环境清洁、池塘底质消毒、尾水达标排放,到增强对虾个体免疫力、严格人流车流管控等多维度入手,全面强化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更应建立规范化生物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细化管理与动态监控,从根源上杜绝虾肝肠胞虫病的发生。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张庞业

编辑:郑燕云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