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议事大厅中,一场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舆论交锋悄然展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发言中突然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俄罗斯完全依赖中国,中国必须迫使俄罗斯停止侵略”,甚至以“没有中国,俄罗斯什么都不是”的论断强化语气,试图将中国置于俄乌冲突的舆论中心,制造道德压力。
泽连斯基的这番言论,显然是其近期舆论策略的集中体现。早在8月21日,他就曾公开表示乌克兰不需要中国提供安全保障,并指责中国未能阻止2022年冲突的爆发。而到了8月底,俄罗斯对乌空袭后,他又转而要求中国就俄方行动表态。短短一个月内态度的反复,背后是乌克兰面临的现实困境——西方援助的力度逐渐减弱,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与俄罗斯保持合作的中国,便成为其舆论施压的目标。
泽连斯基显然清楚联合国会场的传播效应,他试图将乌克兰的困境包装成“全球道德考题”,借国际舆论逼中国放弃中立立场,选边站队。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语言游戏,并未如他所愿。
面对泽连斯基的点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次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给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应。“北京不是谁的‘许愿池’,更不会替人‘背黑锅’”的表述,直接戳破了道德绑架的本质。郭嘉昆强调,“中方一向光明磊落,从第一天起就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这勾勒出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一贯路径。
这番回应并非空泛表态,而是有扎实的实践支撑。2024年9月,中国曾与巴西联合提出包含停火谈判、安全架构重建等内容的和平方案,旨在推动局势降温。然而,这一提议最终被乌克兰拒绝,显示出双方在解决危机路径上的分歧。
中国的“劝和促谈”立场,始终贯穿于乌克兰危机全过程。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此前在联大审议乌克兰问题时便曾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呼吁各方遵守“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原则。这一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实际行动中,中国也始终保持着不偏不倚的姿态。中国既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也未参与对冲突方的单边制裁,反而持续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援助物资已覆盖食品、药品、御寒衣物等多个领域,惠及数百万民众。这种实际行动,与泽连斯基口中“保持沉默”的指责形成了鲜明对比。
泽连斯基的言论还暗藏着挑拨中俄关系的意图,试图用“俄依赖中国”的说法破坏两国互信。但这种策略显然未能奏效,俄罗斯方面对其联大发言明确持否定态度。而中国始终坚持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扰的原则,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完全基于客观事实和国际法,而非双边关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总统卢拉在同期联大发言中再次倡导中巴和平计划,呼吁俄乌通过谈判结束冲突。这显示出国际社会对劝和促谈路线的广泛认同,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立场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从联大议事大厅的刻意点名,到中方发言人的明确回应,这场舆论交锋折射出乌克兰危机中的复杂博弈。泽连斯基试图用道德标签裹挟中国选边站队,但中国始终坚守“劝和促谈”的核心立场,用实际行动证明国际社会需要的是推动和平的建设性力量,而非制造对立的舆论工具。
那些试图将中国拖入冲突的图谋,在一贯的中立立场与扎实的和平努力面前,终究难以立足。中国将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为推动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