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轻断食科学新突破:复旦研究揭示3个月减少20.5%肝脂肪

时间:2025-09-29 11:39:41 来源:素衣读史 作者:素衣读史

“林大妈啊,你最近精神怎么这么好?”小区门口,邻居看着容光焕发的65岁林大妈好奇问道。

“还不是我跟着闺女一起‘轻断食’,吃着吃着,人都清爽了!”林大妈搓着手,晒着太阳笑道。她曾因身材圆润被医生警告有脂肪肝风险,但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迟迟未用药。没想到女儿带她尝试“轻断食”后,三个月体检时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脂肪肝从轻度转为正常,连医生都感到惊讶。

“这哪是节食,分明是上了什么‘神仙食谱’啊!”林大妈心里暗喜,那些曾嘲笑“轻断食”是“忽悠”的声音,如今已被权威研究打破。



复旦大学最新临床研究:轻断食3个月,肝脂肪减少20.5%

复旦大学团队通过260人、为期3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利用“脂肪MRI”技术证实:坚持轻断食的参与者,肝脏脂肪含量较常规饮食组减少20.5%,血脂、胰岛素抵抗等指标同步改善。这一发现为“轻断食瘦肝”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中老年人脂肪肝发病率已超30%,多数人因无症状而忽视,直至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轻断食近年虽成风潮,但科学依据一直存疑。此次研究用实打实的数据,揭示了其减脂护肝的潜力。



轻断食≠盲目节食,科学原理揭秘

轻断食并非盲目节食,而是“5+2”模式:一周内2天适度限制热量(女性约500卡、男性约600卡),其余5天正常均衡饮食。这种方式避免身体长期饥饿,还能启动肝脏自噬修复机制——即定时“清理仓库”,代谢多余垃圾。

研究显示,3个月“5+2”轻断食后,除肝内脂肪下降20.5%外,体重平均降5%-7%,空腹胰岛素降9.8%,甘油三酯降12.4%,部分受试者肝功能转氨酶恢复正常。



“肝脏变干净”的深层意义

肝脏是安静的“劳模”,最怕脂肪堆积。轻断食不仅减少肝脂肪,更提升蛋白合成、脂类代谢能力,让人更有精神、不易犯困。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轻断食。

适用人群与禁忌:科学规划是关键

重度糖尿病患者、孕妇、超级老年体弱人群不推荐尝试,因其易出现低血糖或代谢紊乱。部分中老年人盲目节食,导致肝脏损伤、肌肉流失加剧,得不偿失。正确轻断食的核心在于科学规划,而非单纯少吃。



饮食结构与运动:轻断食的“黄金搭档”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轻断食日应优先选择高蛋白、低糖、控制植物油摄入的食材,如鸡蛋、鱼肉、绿叶蔬菜、豆制品,避免粥、面包、甜食、炸物等高糖高脂食物。蛋白质补充不足或饮食反差大,易导致全身无力、情绪低落,甚至“饮食报复”反弹。

科学家提醒:光靠控饮控吃不够,适度运动(如饭后快走、做家务)有助于提升脂肪氧化效率。3个月后,不仅肝脂变少,身体代谢能力也更“年轻”。

轻断食的额外益处:调节菌群、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

轻断食还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为健康筑起无形堡垒。那么,如何科学开展轻断食?



专家建议:科学执行“5+2”模式

  • 首选“5+2”模式:每周2天轻断食,其余5天正常均衡饮食。
  • 合理分配餐次:轻断食日3-4餐分配,蛋白质类食物占优。
  • 多用蒸煮,少油炸腌制:控制总热量同时保证饱腹感。
  • 配合日常运动:每天30分钟左右舒缓快走、骑车等,有助于“瘦肝”提速。
  • 记录饮食与体重变化:每周复盘,动态调整饮食结构。

轻断食并非“万能钥匙”,但根据权威证据和真实案例,只要科学执行,轻中度脂肪肝、肥胖或亚健康人群经过3个月配合健康生活,肝功能和肝脂都能显著改善。



个体差异与专业指导:切勿盲目跟风

任何健康方式都有个体差异,“林大妈”的奇迹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每个人。请务必根据自身状况,咨询专业医师后再尝试轻断食计划,尤其是有慢性病、长期用药等特殊人群,以免适得其反。

健康变好,往往源于对生活习惯的每一次认真对待。今天的你,不妨也给自己一次科学的轻断食挑战机会,从肝脏健康出发,做自己的身体“守护者”吧!

本文仅作为科普信息参考,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的具体处置方案,依然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科学改善。轻断食虽有实证佐证,但疗效因人而异,切勿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