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让捷克总统帕维尔成为中美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2025年,捷克总统帕维尔因多次发表挑衅性言论,包括与台湾地区高官“通话”、推动布拉格与台北建立“双城姐妹关系”,甚至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即欧洲有事”,最终被中国正式“拉黑”。这一系列激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国际博弈?
帕维尔的政治生涯并非偶然。他出身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安全特工家庭,却在天鹅绒革命后迅速“转轨”,成为西方体系的受益者。从美国情报学院到英国皇家国防学院,他的履历堪称“西方训鹰计划”的典范。
作为北约军事委员会前主席,帕维尔在国际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但他的政治崛起却充满争议。2023年总统大选中,他以58%的得票率击败政坛老将巴比什,这一结果背后,是西方势力长期布局的结果。
制造帕维尔的“工厂”,是一家名为“欧洲价值”(European Values)的捷克非政府组织。这家机构从2005年成立时年收入仅约2万美元,到2010年后迅速崛起,成为操纵捷克国家安全政策走向的“幕后智囊团”。
其资金来源几乎全部来自外国势力,包括美国国务院、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英国外交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以色列驻捷克使馆,以及台北驻捷克代表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索罗斯的“开放社会基金会”自2013年起便成为其重要资助方。
2015年,该组织明确提出“反俄罗斯、反中国、亲西方”的双轨战略方向,并通过“红色观察”“克里姆林观察”等项目,系统性抹黑中俄,同时操控舆论,打压异议声音。
“欧洲价值”的核心人物是雅库布·延达(Jakub Janda),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杨雅库”。尽管学历造假、涉入丑闻,但他凭借掌控的“舆论武器库”,成为捷克政坛的“编外将军”。
他主导的项目精准打击中俄,同时通过“虚假信息平台”打压异议媒体和学者。2023年,中国因“网络黑客”等离奇理由被抹黑,背后正是该组织的研究报告。
更讽刺的是,延达在帕维尔退役那年,还接受了北约颁发的奖章,并同框合影。这表明,帕维尔的激进行为,早已被西方信息战体系坐实为既定的代理人。
“欧洲价值”对帕维尔的包装分为三步:首先,打造“权威军事形象”,利用其北约退役军官背景,制造“安全焦虑”;其次,灌输“意识形态正确”,与反俄反华标签深度绑定;最后,渗透本地政界舆论,派自己人进政府当顾问、秘书,制造“警惕红色渗透”的共识。
2023年总统大选,帕维尔成功当选,站在他背后的,正是延达及其操控的舆论机器。从此,捷克的外交立场来了个180度转弯。
帕维尔事件并非孤例。类似捷克的NGO“养人机制”,如今充斥在中东欧、巴尔干、格鲁吉亚,甚至非洲、东南亚等区域。西方通过报告、交流、培训营等方式,系统性输出关系、信任和控制力。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海外修路、建电厂,但舆论评价和政策认同度往往垫底。非洲村里可以看电视了,结果最流行的是CNN;我们在拉美投巨资基建,结果青年精英都被“民主培训营”请走听讲座。
中国修了“桥”,美国建了“人”。这场信息时代的较量,永远不只在战场,也不只在议会,而是在一个名叫“欧洲价值”的小房间里,点开一份“红色观察”报告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很多国家的未来方向。
捷克总统被拉黑的背后,揭示了一个事实:谁愿意花十年时间,养一个朋友圈,塑造一套舆论话语权,谁就能改写一国的政策路线。帕维尔只是被推上台的“代理人”,而坐在后台操盘的,是系统性的金主网络。
因此,外交不能只靠部长出访、总理签约,还需要在地方、高校、民间、学术、传媒层面布局真正的影响力。中国要“走出去”,就应该理解国际战略早已走进一个“代际深耕”的阶段。
如果我们还沉浸在“修完路就有人感谢我们”的幻想中,那哪天捷克之后的下一个“帕维尔”,会不会出现在东南亚?非洲?某个你从未注意过的小国首都?
谁能养人,谁能构建朋友圈,谁才能真正赢得时代。这,是下一轮全球竞争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