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刷经典商战剧《天道》,开篇一幕令人深思:丁元英在操盘私募基金11个月后,突然宣布终止运作。这一决定让合伙人郑建时陷入矛盾——他虽通过项目赚取117.5马克(约合600万人民币),却在投票环节给丁元英投下‘不道德商业动机’的反对票。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得知丁元英资金将被冻结三年时,他又愤愤不平地指责‘这是预先谋划的,太过份了’。
作为丁元英的朋友,郑建时的行为看似矛盾:既从合作中获利,又对合作伙伴进行道德审判。这种‘非友即敌’的二元判断,恰恰暴露了其认知局限。
面对郑建时的矛盾行为,丁元英与韩楚风的对话一针见血:
‘建时凭心凭理超度亲疏,不失佛门正本。’
这句话肯定了郑建时为人处世的客观性——不因私交而偏袒,遵循内心准则行事。但紧接着的转折更显深刻:
‘但他的佛根里只有熔点没有正智。’
所谓‘熔点’,指郑建时受利益驱动和认知局限影响,只能看到事件表象。当私募基金终止触及自身利益时,他便轻易做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正智’则要求穿透表象,把握事物本质。丁元英认为,郑建时虽习佛多年,却未真正领悟佛法精髓,缺乏对本质的洞察力。
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他对丁元英的误解上:‘一个元宝不失德行,一坛元宝图财害命’。在郑建时看来,丁元英获取少量利益时能保持道德底线,但面对巨大利益时可能不择手段。这种片面判断,源于他未能理解丁元英终止基金的深层动机。
丁元英进一步调侃:‘他那个佛,是修来世正果的佛,还得去佛祖那儿多咨询咨询。’这句话揭示郑建时修佛的功利性——将佛法作为获取来世福报的工具,而非真正追求智慧觉醒。
剧中五台山论道时,丁元英对智玄大师说的一句话,堪称改变人生的金钥匙: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建议每位追求成长者将这句话诵读百遍。它揭示了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在觉悟,而非外在约束。丁元英与郑建时恰是这两种路径的代表:
‘觉者’处于‘道’的层面,认知高远,行为洒脱;‘修者’处于‘术’的层面,依赖外在准则,看似庄重实则辛苦。这句话启示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苦苦支撑的‘修者’,而是通过持续学习实践,成为洞悉世事的‘觉者’。
当我们能穿透表象,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世界,行为自然发乎本心、合于天道。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自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