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插混车为何在高端市场不敌增程车?深度解析新能源格局

时间:2025-10-05 21:20:25 来源:趣味萌宠的日常 作者:趣味萌宠的日常

在国产豪华新能源车领域,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悄然浮现:插混车型几乎难觅踪迹,而增程式车型却牢牢占据着高端市场的C位。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究竟是技术路线之争,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理想L9(指导价40.98万起,增程式),8月销量3959辆;理想L6(指导价24.98万起,增程式),8月销量11217辆;问界M8(指导价35.98万起,增程式),8月销量21573辆。



插混车横扫中低端市场,高端战场却成增程天下

与高端市场的“增程独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插混车在中低端市场可谓“所向披靡”。比亚迪秦L(9.98万起)、宋L DM-i(13.58万起)、五菱星光S(9.98万起)等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的特性,成为家用车市场的“香饽饽”。其中,秦L 8月销量16790辆,宋L DM-i 8月销量11048辆,成绩斐然。

回溯新能源车发展史,比亚迪的插混技术曾是“破局者”。正是凭借插混结构,新能源车才得以从传统燃油车的“铜墙铁壁”中撕开一道口子,实现快速发展。然而,如今增程式技术却在高端市场“反客为主”,这种“角色互换”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数据说话:高端市场增程式“碾压”插混

乘联会2025年1-8月数据显示,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SUV销量榜TOP 10中,增程式车型占据7席,而插电混动车型仅占2席(且多为MPV)。以问界M8为例,这款既有纯电又有增程结构的车型,8月销量21537辆中,纯电版本仅226辆,占比仅1%。这一数据,直观展现了高端市场对增程式的“偏爱”。



插混输在体验:动力切换、续航焦虑成“硬伤”

插混结构看似“完美”——油电结合,市区纯电、长途用油,但实际体验却差强人意。车主反馈中,“发动机启动噪音大”“动力切换不平顺”是高频痛点。究其原因,插混系统需在发动机、变速箱、电机间频繁切换,中低速状态下动力衔接不顺畅,易产生“失速感”,影响驾驶体验。

此外,插混的纯电续航里程普遍较短。以比亚迪秦L入门版(80公里)、宋L DM-i入门版(75公里)为例,若想当纯电车使用,用户需频繁充电,续航焦虑依旧存在。反观增程车,理想L9的WLTC纯电续航达235公里,理想L6达182公里,问界M8入门版也有161公里,更能满足日常纯电代步需求。

增程车胜在“懂用户”:纯电驾驶体验+长续航

增程车的核心优势在于“电机驱动,全程纯电感”。无论有电无电,驾驶感受均与纯电车一致,且纯电续航更长,能真正实现“日常当电车用”。例如,笔者作为纯电车主,曾因续航不足需在服务区排队充电,而增程车的长续航则可避免此类困扰。

此外,增程车发动机启动时仅用于发电,运行在高效区间,噪音控制更优,车辆仍保持纯电驾驶体验。而插混车“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的特性,在高端市场用户对NVH(静谧性)、平顺性、响应速度的极致追求下,显得“格格不入”。



“标杆效应”与“痛点命中”:增程车的高端市场密码

理想汽车的成功,离不开增程车的优势与对高端家用车的精准定义。理想将高端家用车定义为“移动的家”,配备冰箱、彩电、大沙发且无里程焦虑,精准击中用户需求。理想L系列的热销,更让用户形成“高端新能源家用车=增程”的认知。

反观插混车,即便比亚迪等车企技术成熟,但高端车型未形成“标杆效应”,也未精准解决用户痛点。例如,腾势N7 2023年上市时仅提供纯电版本,高端插混车型未能形成市场影响力。

插混高端梦未碎:技术优化与用户心智是关键

增程车虽在高端市场占据先机,但插混车并非“梦碎”。比亚迪最新的DM-i技术不断优化升级,体验正无限接近增程车。未来,只要抓住用户心智,解决续航焦虑、动力切换等痛点,插混车突围高端市场仍大有可为。



高端市场的本质:解决用户痛点者胜

高端汽车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复杂度,而是能否精准解决用户痛点。正如手机市场从诺基亚到苹果的变迁,高端品牌往往是“最懂人心”的那一个。插混车在高端市场的失利,本质是未抓住用户对静谧性、平顺性、长续航的需求;而增程车的成功,则在于“懂用户,更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