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又贵又难吃”——中秋还未至,朋友圈里已是一片吐槽声。
去年公司发的月饼礼盒,转手挂在二手平台上,一周内降价三次,最终连快递费都无人问津。这并非个例,而是众多消费者的共同体验。
数据更为扎心:2023年全国月饼产量同比下降15%,而单价却持续上涨,活脱脱一副“卖盒子送饼”的景象。某款月饼,六小块配两个瓷罐,标价高达688元,其中瓷罐成本仅12元,月饼出厂价18元,剩下的全是包装费用。
有人将月饼市场的冷清归咎于“年轻人不讲传统”,但真相是,00后已经将月饼玩出了新花样。小红书上,“空气炸锅月饼”的笔记数量暴涨300%,消费者并非买不起,而是不愿再陪商家演戏。
三块钱一个的散装苏式月饼,现烤现吃,难道不香吗?政策也开始对过度包装说“不”。8月新规落地,要求月饼包装最多三层,成本不得超过售价的20%。广州某老字号因顶风作案,空隙率超标,被罚款50万元,直播间里当场拆盒,网友纷纷刷屏:“建议全国推广。”
最魔幻的是,一边是礼盒月饼卖不动,一边是社区面包房的现烤月饼排起长队。现烤月饼去年逆势增长20%,没有金碧辉煌的包装,只有油纸包着的热乎酥皮,低糖紫薯馅,阿姨说:“吃完不齁,血糖不飙。”
有人怀旧,有人图新鲜。淘宝上月饼模具的销量冲上十年新高,不少爸妈拉着孩子自己动手做月饼,五仁少放一勺糖,加一把腰果,烤糊了也乐在其中,图的是“厨房里的中秋”,而非“客厅里的面子”。
老字号也学乖了。广州酒家翻出1950年的配方,将猪油换成植物油,糖分降低30%,包装换成牛皮纸绳,上线三天便卖断货。评论区最高赞的评论是:“终于吃到‘小时候的味道’,而不是‘小时候的价格’。”
健康牌同样奏效。某品牌用赤藓糖醇代替白砂糖,复购率高达43%,评论区一水儿的好评:“糖尿病人也能吃。”别小看这一点甜,它抓住了三亿血糖焦虑人群的胃,比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管用多了。
下沉市场更为“野性”。美团优选数据显示,县城散装月饼首次反超礼盒,占据58%的市场份额,靠的是“便宜+即时”。下午下单,傍晚送到,晚上拜月时就能直接吃,不用再在楼道里给礼盒找下家。
直播间的玩法也变了。去年还流行“月饼配茅台”,今年则改成“月饼+早餐麦片”,吃完高糖高油的月饼再来一杯燕麦,心理负担瞬间归零。网友笑称:“这是卖‘赎罪套餐’。”
最狠的是“迷你月饼”。直径3厘米,一口一个,咸蛋黄肉松、麻辣小龙虾、芝士榴莲等口味甜咸混战,办公室下午茶时秒空。小姑娘说:“传统口味不敢碰,迷你月饼过个嘴瘾,仪式感有了,卡路里不爆表。”
行业预测,2024年简约包装的月饼占比将超过六成,豪华礼盒将彻底沦为“中秋房地产”——只用于送礼,不住人。未来三年,市场大概率将三分天下:高端走定制,中端拼健康,低端卖怀旧。
所以,别再吐槽年轻人不吃月饼了,他们只是不吃“套路”。把价格打下来,把糖油减下去,把故事讲真诚,该买的还是会买。毕竟,中秋要的是“团圆”,不是“圆盒子”。月饼终于从“烫手山芋”变回“可以吃的饼”,这大概是2023年最香的一口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