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离开央视9个月后,李七月用行动证明:价值超越平台!

时间:2025-09-16 15:36:56 来源:律便利 作者:律便利

2023年底,当李七月选择离开央视的消息传出时,舆论场瞬间沸腾。这位曾被董卿誉为'文艺类主持人理想范本'的哈尔滨姑娘,在事业上升期突然淡出主流视野,引发外界无数猜测:是职场失意?还是另谋高就?九个月后的今天,她用行动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从外景记者到'流泪主持人':李七月的央视成长路

2011年,24岁的李七月以一段三分钟即兴演讲惊艳央视主持人大赛。董卿当场评价:'这个姑娘对情感的把握,超出了同龄人的成熟度。'进入央视后,她主动选择《远方的家》外景记者岗位,三年间走遍32个省区市,在40℃高温下记录过敦煌壁画修复,在零下30℃严寒中采访过大兴安岭护林员。



2015年转战《等着我》节目后,她展现出惊人的共情能力。在帮助云南老人寻找失散30年儿子的节目中,当老人与儿子相拥痛哭时,镜头捕捉到李七月悄悄抹泪的瞬间。'那不是表演,是生命共鸣的自然流露。'节目编导回忆道。这段经历让她获得'最会流泪的主持人'称号,更让董卿在2019年大赛中直言:'她符合我对文艺主持人的所有想象。'

转身农业频道:在泥土中寻找新价值

2023年,当李七月主动申请调至农业频道时,很多人不解。这个决定背后,是她对主持人价值的深度思考:'在演播室念稿子时,总觉得自己离真实生活太远。'在农业频道,她穿着胶鞋下田插秧,用方言为农民讲解电商政策,主持的《田间直播间》带动多个贫困县农产品销量增长300%。



2023年底彻底离开央视后,她发起'乡村阅读计划',为37所山区小学建立图书角。在贵州黔东南,她带着团队用15天拍摄完成《传统耕作方法》纪录片,当地村干部感叹:'这个城里姑娘比有些专家还懂农事。'这些行动,让曾经质疑她'落魄'的声音逐渐消失。

公益新赛道:百万播放量的温暖实验

离开央视的第九个月,李七月在社交媒体发起'老物件故事征集'活动。她将网友提供的搪瓷杯、老照片等物品背后的故事,录制成未经剪辑的音频。'就像和老朋友夜谈'的朴素风格,意外获得超500万次播放。有听众留言:'这些声音让我想起奶奶家的煤油灯,比任何综艺都治愈。'



这种转型并非孤例。同期央视主持人阵容调整中,张泽群转向幕后培训,康辉升任新闻播音部主任,而马凡舒等新生代则通过《国家宝藏》等节目实现破圈。这些变化印证着:在媒体融合时代,主持人的价值正在从平台光环转向个人品牌塑造。

董卿预言成真:共情力是最强竞争力

回看董卿2019年的评价,'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情感把握'的论断愈发显得前瞻。李七月如今在农业领域的成功,恰恰源于她将主持人的共情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贵州拍摄期间,她发现少数民族传统农具面临失传危机,立即联系农科院专家建立数据库,这种行动力让学术界也为之赞叹。



最新数据显示,她主持的农业科普短视频平均完播率达6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粉丝在评论区写道:'以前觉得农业节目枯燥,现在看李老师插秧都能看入迷。'这种认可,或许比任何奖项都更有分量。

媒体转型启示录:平台与个人的双向选择

李七月的职业轨迹,折射出新媒体时代媒体人的生存法则。当90后主持人左琰、梁婧通过短视频实现破圈时,她选择走向更广阔的田野。这种选择不是逃避,而是对主持人本质的回归——用专业能力服务真实需求。



在最近发布的农业纪录片中,李七月穿着蓝色工装裤蹲在稻田里讲解插秧技巧的画面,意外成为网络热图。有网友评论:'这才是主持人该有的样子,离土地越近,离人心越近。'这句话,或许是对她职业生涯最好的注脚。

[免责声明]本文案例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无任何低俗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信息已做脱敏处理,如有版权疑问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用温暖的话打开被寻人心中的“锁” 李七月真情诉说感动全场
2019-11-17 13:49 央视网

用八年时间重交“答卷”,李七月致敬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者
2020-01-05 10:48 小央视频

这个哈尔滨姑娘大获董卿赞赏,她刚夺得“央视主持人大赛”单场第一
环球网 2019-11-21 08: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