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过,朋友圈的旅游打卡照还未刷屏,一条关于西贝莜面村的控诉帖却先引发热议。一位北京家长带孩子在天津旅游时,于西贝门店用餐后发现:炒蘑菇的分量少得可怜,椒麻鸡表面是肉块,内部却塞满鸡骨头。这场用餐体验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餐饮品牌信任危机的公开讨论。
西贝自9月24日起推出全国性优惠:每人赠送100元代金券,10月1日全线菜品降价20%-40%。看似诚意满满的促销活动,实则暗藏玄机。消费者发现,烤羊排价格降低10元的同时,肉量明显减少;番茄莜面鱼鱼降价6元后,份量仅够半人食用。这种"价格降了,量也缩了"的操作,被网友戏称为"餐饮版数学游戏"。
更引发争议的是菜品质量。有消费者对比发现,曾经的炒蘑菇能拌三碗米饭,如今两筷子就见底;椒麻鸡从整鸡拆件变成"骨头串肉",疑似使用边角料。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模式虽控制了成本,却让"现做"承诺变得模糊——上海门店宣称馍和肉现场制作,广州员工面对预制菜质疑时却避而不答。
西贝推出的"每日限量六只烤鸭"成为行为艺术典范。每只需烤制90分钟的工艺宣传,与每天仅供应六只的稀缺性形成强烈反差,实际连一个包厢的客流量都难以满足。这种"匠心"表演被消费者戳穿:"现做如果等于加热预制菜,那我家微波炉也能开餐厅了。"
代金券引发的排队狂潮更显荒诞。每人限领一张100元券的规则催生出黄牛产业,二手平台出现大量转卖信息,组团"打卡领券"成为新副业。真正到店消费的顾客发现,看似划算的套餐实则毛利极低,菜量缩水导致用餐体验大打折扣,"吃饱但没吃爽"成为普遍感受。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西贝多年积累的信任危机。从贾国龙个人IP争议到菜品质量波动,再到如今的"降价缩量"策略,老客户的情分正在被消耗。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伤人的不是贵,是收着高价却当消费者是傻子。"这种"换算法"降价被揭穿后,限量供应和黄牛倒卖更被视为"饥饿营销2.0"。
对比海底捞靠服务翻身、喜茶靠产品迭代的成功案例,西贝当前依赖纸质券的促销模式显得捉襟见肘。10月15日代金券活动结束后,客流量能否持续成为未知数。消费者明确表示:可以接受合理涨价,但拒绝"降价缩水"的套路;可以包容创新尝试,但不容许"现做"承诺沦为文字游戏。
要挽回消费者信心,西贝需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公开食材用量标准,消除"靠眼睛估重"的疑虑;其次透明化中央厨房流程,让"现做"承诺经得起检验;最后取消"限量款"表演菜,回归餐饮本质。正如消费者所言:"饭馆不是剧场,顾客要的是实在饭菜,不是看戏。"
餐饮业的竞争终究要回归味道与诚意。可以降价但别缩水,可以促销但别设套,可以转型但别消费老顾客的信任。当100元代金券也暖不回凉透的人心时,今天的排队盛况,或许就是明日倒闭前最后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