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电影国庆档遇冷:红利期消退后的破局之路

时间:2025-10-10 14:21:46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张靖超 李正豪 北京报道

票房18.35亿元,同比下降12.83%;观影人数5007万人次,同比下降3.94%。这是今年国庆档电影市场的最终成绩单,也是近年来黄金档期持续遇冷的缩影。

国庆档曾与春节档、暑期档并称中国电影市场三大黄金档期,2019-2021年期间总票房稳定在40亿元左右,观影人次突破1亿。然而自2022年起,该档期票房与观影人数双双下滑,成为内地市场热门档期中衰退最显著的板块。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疫情冲击的客观因素,也折射出内容创新与观众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黄金档期的崛起与巅峰

201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迎来历史性突破。7天假期共产出11.18亿元票房,《心花路放》以11.69亿元成绩成为年度亚军。此后每年国庆档均诞生票房超10亿元的影片,商业价值彻底确立。但彼时的国庆档仍属中型档期,与暑期档、贺岁档存在差距,2014-2018年票房冠军涵盖喜剧、战争、悬疑等多元题材。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影片集中上映,推动档期总票房达44.66亿元,观影人次1.18亿,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战争、反腐扫黑等新主流题材自此成为国庆档标志性标签,2020-2024年票房冠军均与此类题材强相关。

电影制片人金妍分析,新主流题材的兴盛源于三重因素:一是国产战争动作片完成对好莱坞类型的本土化改造;二是重大历史节点激发观众观影热情;三是短视频宣发突破传统路径,实现观众拉新的规模化效应。

红利消退:疫情冲击与审美疲劳

作为新主流题材的开拓者,博纳影业2014-2021年推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爆款,累计票房数百亿元。这引发行业跟风,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联合出品方达48家,《中国机长》联合出品方17家,2021年《长津湖》出品方增至7家,联合出品方9家。

但供给井喷导致题材红利快速消退。2022年国庆档总票房14.99亿元,同比骤降65.8%,观影人次减少61.37%。更严峻的是,同类题材全年无休上映:《中国医生》(2021暑期)、《铁道英雄》(2021.11)、《狙击手》(2022春节)、《长空之王》(2023五一)、《我本是高山》(2023贺岁)、《扫黑·决不放弃》(2024暑期)、《蛟龙行动》(2025春节)等影片分散了观众注意力。相关题材电视剧如《冰雪尖刀连》《侦察英雄》《上甘岭》的密集播出,进一步稀释了国庆档的独特性。

票房数据印证这一趋势:2021年《长津湖》57.75亿元后,2022年《长津湖之水门桥》降至40.67亿元,同年国庆档冠军《万里归途》15.93亿元;2023年五一档《长空之王》8.54亿元,国庆档《坚如磐石》13.51亿元;2024年国庆档冠军《志愿军:存亡之战》仅12.06亿元。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祁海指出,早期《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影片凭借题材红利取得成功,但艺术表达与叙事层面的短板在红利期过后被放大,观众审美升级倒逼内容创新。

破局之路:内容创新与精准营销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暑期档《南京照相馆》(30.14亿元)、《731》(超18亿元)等抗战题材影片表现亮眼。但国庆档却陷入低迷,档期冠亚军《志愿军:浴血和平》《731》票房分别仅4.5亿元、3.45亿元,为2013年以来首次无影片票房破5亿。

猫眼娱乐分析师赖力认为,缺乏爆款带动导致市场吸引力不足。但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影片豆瓣评分普遍在7分以上,创近年口碑新高。市场遇冷的核心原因在于:一是同质化内容引发审美疲劳;二是缺乏《哪吒之魔童闹海》等跨圈层爆款。

不过,《731》的18亿元票房证明市场潜力仍在。从业者需重新审视内容策略与档期定位,通过更新视角、强化情感共鸣、提升视听体验打造差异化作品。赖力强调,当前市场已进入内容为王时代,单一IP或明星效应难以保障票房,精细化、分众化运营成为关键。如何精准把握观众偏好,通过创新营销激发观影热情,将是行业持续繁荣的核心命题。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