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美联储政策转向:万亿资金或流向中国,金融格局生变

时间:2025-10-13 11:27:23 来源:南宫一二 作者:南宫一二



近年来,美联储的政策调整犹如一场“变脸”大戏,从最初的“大水漫灌”到突然收紧,再到如今的服软降息,其政策轨迹令全球市场瞩目。这一系列政策变动,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本土经济,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资金流动的连锁反应。

回溯至2021年,通胀如脱缰野马般肆虐,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利率会议后坦言,物价涨幅远超预期,核心通胀率预测从3%飙升至3.7%。与此同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膨胀至8万多亿美元,每月购买1200亿美元资产,相当于不断向市场“注水”。

然而,好景不长,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爆发,美联储不得不紧急调整策略。进入2024年,随着通胀压力的缓解,美联储在9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市场普遍解读为美联储的“服软”之举,承认经济并非想象中那般强劲,需要低利率来刺激。

这一政策转向,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资金的重新配置。尤其是中国,凭借其经济的稳健表现和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成为了全球资金的新避风港。有分析指出,美联储的服软可能引发全球资金的大规模流动,其中万亿美元规模的资金或将涌入中国。

那么,为何说美联储服软了呢?这要从其政策轨迹说起。从2022年的激进加息对抗通胀,到如今的降息,中间经历了银行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双重考验。2023年3月,美联储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但通胀依然顽固,失业率也开始微升。到了2024年下半年,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约2.5%,但消费疲软、企业投资犹豫不决。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的讲话,更是暗示了政策将转向宽松。

进入2025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依然维持在7万亿美元以上,尽管缩表进程正在进行,但速度缓慢,这相当于默认了低利率环境的存在。华尔街机构预测,如果美联储继续降息,美元将走弱,而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将因此受益。

资金涌入中国并非空穴来风。高盛分析师在2024年的报告中就曾指出,美联储降息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卖掉1万亿美元的美元资产,转而持有人民币资产,因为利差的变化使得人民币资产更具吸引力。

事实上,资金已经开始加速流入中国。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外资流入明显加速,数据显示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已超过4万亿人民币,前8个月成交金额达到11.8万亿。中国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5%左右,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降至3.5%以下,通胀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甚至为负值。加之中国经济稳健增长,2024年GDP增长5.2%,2025年预计增长4.8%,基础设施投资和消费回暖,让外资看到了投资的安全边际。

俄罗斯卫星社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各国央行正在减少美元储备,增加人民币份额。有30%的央行行长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加仓人民币,比例可能达到70%。

从新兴市场整体来看,美联储的服软也带来了显著影响。美元指数从2022年的高点114跌至2025年的90左右,弱势美元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油价稳定在80美元一桶。巴克莱策略师指出,尽管缩表和加息的撤退可能会对新兴市场货币造成压力,但中国是个例外,因为其拥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有效的资本管制。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21年那次类似情况下,外资连续32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占外债增量的一半。如今,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摩根大通报告指出,欧洲和亚洲国家正在增加黄金储备,削弱美元霸权。中国黄金储备已超过2000吨,央行买金动作频繁。

这里提到的“珍珠港事件”并非指军事上的突袭,而是比喻金融领域的突然打击。Jim Rickards在其著作中就曾提及,美元地位如同石油美元所支撑的体系,但如果各国绕过SWIFT系统,使用黄金支持的数字货币进行交易,那么对美国来说将是一场“珍珠港式”的冲击。

2025年,中美经济摩擦加剧。美国财长耶伦喊话中国,称中国拥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如芯片和供应链等。但中国出口强劲,2024年贸易顺差达到7000亿美元。特朗普时代的政策仍在延续,2025年移民遣返和关税战对经济产生了影响。美联储的降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但全球资金避险情绪升温,转向了中国。

美联储服软的背景是美国国内问题的堆积。2023年银行危机后,美联储注入大量流动性救市,但债务上限闹剧反复上演。2025年,联邦债务已超过35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GDP的3%。经济学家指出,这相当于美联储的“投降”,强势美元让步,流动性溢出全球。中国债券市场因此成为了避风港,高可靠性收益率吸引了2500亿美元的央行资金。

Zerohedge的分析也指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占GDP的40%,如果继续增长到9.3万亿美元,将在通胀压力下放弃紧缩政策。那么,资金涌入中国的具体路径有哪些呢?

一是通过债券市场。外资大量购买中国国债,2025年1-8月净增持规模达到5000亿人民币。

二是企业回流。中国公司卖掉美元资产,换取人民币投资本土市场。美联储降息后,美元存款收益降低,中国企业囤积的1万亿美元外汇可能如“雪崩”般涌回。

三是央行储备调整。OMFIF数据显示,70%的央行考虑增加人民币份额,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贸易的比例在2024年升至25%。

那么,下一个“珍珠港式”事件可能发生在哪里呢?或许是美元的突然贬值或金融脱钩。Rickards指出,各国纷纷购买黄金,匈牙利、泰国、土耳其、中国、日本、俄罗斯、波兰等国带头,黄金价格在2025年超过2500美元一盎司,反映了美元信誉的减弱。

摩根大通报告称,黄金支持的加密货币可能绕过美元SWIFT系统,对美国构成打击。2025年中美科技战升级,美国限制中国芯片进口,但中国自给率已升至30%,华为等企业通过绕道策略应对。美国供应链危机凸显,美媒称要堵住中国漏洞,但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依然严重,2024年进口中国商品达到1万亿美元。

美联储政策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小觑。2021年非农数据疲弱,94.3万就业增幅低于预期,抵消了9月缩表的可能。如今进入2025年,失业率维持在4.2%,美联储降息以刺激就业,但风险是通胀可能反弹。

如果美联储继续服软,新兴市场中的脆弱五国(土耳其、南非、巴西、印度、印尼)货币可能走弱,但中国将保持稳定。债券收益率上升可能导致新兴货币抛售,但中国例外,因为其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且储备充足。

中国应对美联储服软也有自己的策略。央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025年对美元汇率在6.9-7.1区间波动。同时鼓励外资流入,简化QFII程序,2024年批准额度超过1500亿美元。

此外,中国还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进行跨境支付试点,减少对美元的依赖。2025年经济论坛上,专家讨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吸引廉价资金终结后转向的投资者。

“珍珠港”比喻源于历史上的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事件,如今用来指代金融领域的突然事件。假如各国集体减持美债导致美元崩盘,那么这将是一个“珍珠港式”的打击。

美国财长公开求中国合作,但中国坚持独立政策。2025年大陆筛查高危人群的同时,在经济上中国买家撤退美债市场,持仓从1.3万亿美元降到8000亿美元,转向本土投资。

美联储服软并非一蹴而就。从2022年的加息周期峰值利率5.5%到2023年持稳、2024年降到4.5%再到2025年的继续降息,鲍威尔的讲话也时而鹰派时而鸽派。虎嗅网文章称这是变幻莫测的新时代。经济50人论坛余永定建议中国利用机会扩大内需、减少对美依赖。

资金涌入中国的规模估算中,万亿美元并非夸张之词。高盛预测1万亿外汇回流、瑞银说2500亿央行资金加上企业投资总额轻松过万亿。2025年5月美国议员推法案护经济免受中共军事影响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经济互补。

美国焦虑加深的同时,《华尔街日报》称人们不敢跳槽、经济不确定。美联储降息后中国股市反弹、沪指2025年涨10%。下一个“珍珠港”或许是供应链断裂、美国驱逐移民影响劳动力、哥伦比亚总统担忧贸易战。

结语:

总体来看,美联储的服软是经济现实所迫。美国债务高企、增长缓慢,而中国崛起则吸引了大量资金。珍珠港事件的警示告诉我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需要警惕突发变化。中国应稳扎稳打、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