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闻泰科技谴责安世半导体外籍管理层夺权行为

时间:2025-10-13 14:55:29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10月12日晚间,闻泰科技(600745.SH)发布声明,对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提出严正谴责。公司指出,荷兰政府此举基于地缘政治偏见,而非事实风险评估,严重违背欧盟倡导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及国际经贸规则。同时,安世半导体个别外籍管理层试图通过法律程序强行改变股权结构,其诉求与荷兰政府指令高度联动,本质是借政治压力剥夺股东权利、颠覆公司合法治理结构。公司明确表示,对以“合规”为名、行夺权之实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



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

据闻泰科技公告披露,荷兰政府于9月30日发出指令,要求冻结安世半导体对资产、知识产权等的调整,为期一年。与此同时,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闻泰科技转让股权,并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荷兰企业法院随即生效多项紧急措施,包括暂停张学政作为CEO的职权。

安世半导体陷入管控危机

公司公告显示,安世半导体及其控股公司收到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的部长令(Order)及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的裁决。荷兰时间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要求安世及其全球30个主体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不得进行任何调整,有效期一年。目前,安世日常经营仍在持续,但受部长令和企业法庭裁决影响,短期内将面临决策链条变更、资源配置灵活度下降等问题,可能对企业运营效率形成一定影响。公司对安世的控制权暂时受限,但作为股东的经济收益权仍不受影响。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将于10月13日开市起复牌,“闻泰转债”恢复转股。


企业法庭裁决导致控制权变更

荷兰时间2025年10月6日下午,企业法庭安排开庭,并于10月7日下午裁决以下主要事项作为临时紧急救济:暂停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控股的非执行董事和安世半导体的执行董事职务;任命一位独立于安世的企业法庭指派的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将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股份(减去一股)出于管理目的托管给稍后指定并公布的人员。企业法庭的裁决直接导致裕成控股暂时失去对安世半导体控股享有的剩余99股的股东权利(如治理权和投票权等)。

战略转型要害受冲击

实际上,这场突发管控并非孤立事件。此前,2024年末,闻泰科技因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导致原ODM业务采购受限进而加速剥离。2025年7月完成消费电子业务剥离后,公司已全面聚焦半导体赛道,安世半导体占其半导体业务的核心比重。此次管控无疑击中其战略转型的要害。

安世半导体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

闻泰科技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浙江嘉兴,是一家集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半导体企业,于2016年借壳中茵股份上市。公司业务主要涵盖半导体IDM、光学模组和通讯产品集成三大板块,在全球设有多座晶圆厂和封测厂。尽管在2018年前后已成为全球智能手机ODM领域的龙头,闻泰科技仍面临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与此同时,汽车电子化浪潮带动功率半导体需求快速上升。

基于此,闻泰科技选择在2019年收购安世半导体。安世半导体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在分立器件、逻辑器件等领域位居全球前三,客户包括博世、华为等知名企业。此举不仅能够弥补国内在标准器件领域的短板,还可借助其车规级技术切入汽车电子赛道,与自身消费电子业务形成产业链协同。在政策鼓励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背景下,这场并购成为兼具商业价值与战略意义的必然选择。

收购策略与整合成效

由于安世半导体股权结构复杂,闻泰科技采取了创新的“两步走”收购策略:第一步是通过竞拍LP份额抢占先机。2018年4月,闻泰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牵头组建买方团,以114.35亿元成功竞得安世集团上层最大基金股东的LP份额,为后续收购奠定基础。该笔融资整合了国联集成电路、格力电器等多方资本,采用“股权融资70.1亿元+债权融资45.15亿元”的并行方式,展现出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第二步则以多元支付方式实现全面控股。闻泰科技通过发行股份支付99.56亿元、现金支付99.69亿元,并借助境外银团贷款解决外汇需求,最终穿透持有安世集团79.98%的股权。这场交易不仅突破了跨境并购中的资金与合规障碍,也构建了“中方资本+全球技术”的整合范本。

并购完成后,尽管面临全球旅行限制等挑战,闻泰科技仍通过线上协作与全球实地办公相结合的方式,高效推进整合进程。2021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安世半导体累计实现利润105亿元,并在半导体下行周期中展现出强劲的复苏能力。

财报数据与业务结构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闻泰科技营业收入253.41亿元,同比下降24.5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长237.36%。从业务结构来看,半导体业务收入78.25亿元,占比约30.9%,同比增长11.23%,毛利率37.89%,净利润12.61亿元;产品集成业务收入174.85亿元,占比约69.0%,净亏损6.85亿元,处于剥离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