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社工作期间,我曾多次踏入中央党校的大门,与众多政府官员结缘。闲暇之余,与他们交流时,我总会抛出一个问题:在众多中央领导中,谁的讲话最受你们欢迎?得到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朱同志。
为何朱同志的讲话如此受欢迎?答案在于其讲话的独特魅力,他从不使用官话套话,而是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吸引听众。那么,朱同志的讲话究竟有哪些特点呢?经过一番归纳,我总结出以下三大特点。
其一、敢讲:直面问题,毫不畏惧
敢讲,意味着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敢于表达真实想法,说出他人不敢言之事。1998年9月,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九江大堤溃决。朱同志在堤上愤怒地斥责被洪水冲垮的大堤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这一表述迅速成为当年的流行语,彰显了朱同志对质量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在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上,朱同志更是当着众多高级干部的面,对一些同样能够“坐主席台”的干部进行了犀利画像:“自己不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坐在主席台上面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这种当面批评同级干部的勇气,实属罕见。
在查处陈希同贪污腐败案后,朱同志更是震怒地表示:“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这种“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的坦荡与痛快,令人肃然起敬。
其二、坦诚:敞开心扉,真诚交流
坦诚,意味着敞开胸怀,与听众交心,说出肺腑之言。在政坛官场,虚与委蛇、官话套话屡见不鲜。然而,朱同志的讲话却异常坦率、真诚。
在一次记者会上,朱同志澄清道:“请大家不要误会,死而后已,不是说我要老呆在总理这个位置上。我只是说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对职位的淡泊与对人民的忠诚,令人感动。
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两会记者时,朱同志更是掏心窝地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这种对清廉与实干的追求,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赞誉。
在另一次记者会上,朱同志还特意关照递话筒的人:“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节目。”这种公众场合的率真与幽默,让吴小莉声名鹊起。
其三、幽默:洞察世事,超然物外
幽默,意味着洞察世事,超然物外,敢于且善于拿任何人包括自己开玩笑。在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熏陶下,领导干部中讲话幽默者实属罕见。然而,朱同志的幽默却难能可贵。
朱同志当上总理后,在记者会上自我介绍时调侃道:“关于我本人,除了我确实是在埋头苦干以外,我没有什么优点。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这一番话引得记者们哈哈大笑。
朱同志继续说道:“但是这家报纸说得不对,桌子是拍过,眼睛也瞪过,不瞪眼睛不就是植物人了嘛,板凳绝对没有捶过,那捶起来是很疼的。”这种自嘲与幽默,让现场气氛更加轻松。
朱同志还曾婉拒为老同学题字说:“我一不怕你借钱,二不怕你求职,就怕你找我题字,因为我有五戒,此其一也。”在为会计学院题词时,他又幽默地说:“我很少为人家题词,因为我的字很丑。但是我送他们四个字‘不做假帐’。”这种幽默与智慧并存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朱同志讲话的三大特点,相当突出,这也是他广受百姓拥戴的重要原因。正因此,凡想为政一方、有所作为的中国官员,都大都想学学朱同志的讲话风格,赢得政声民声,博取百姓好感。然而,真要学到却并非易事。
那么,朱同志讲话为什么会有如此独特风格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前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朱同志的一生相当坎坷,1958年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却被打成右派,“帽子”一戴就是近二十年。这种巨大的心灵冲击与不公待遇,让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与理解。
正因为曾经有过如此坎坷的经历,朱同志才可以将世事看得云淡风轻,也逐渐形成了“敢讲、坦诚、幽默”的风格。没有这些经历,其讲话风格恐怕不会如此鲜明与独特。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官员仕途较为顺利,没受什么挫折,有的甚至节节进步、屡屡高升。要将朱同志的讲话风格真学到手,确实难矣哉。您真敢讲吗?不怕一不小心把话说冒了、滑了边,非但不讨好反而丢乌纱?您能坦诚吗?当惯官员、高高在上时,真能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一普通百姓吗?您能幽默吗?愿意幽默、敢于幽默吗?即使愿意也敢,您有这水平随时幽它一默吗?细细想来,确实不易。
因此,朱同志只有一个,他受民众爱戴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