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位从清华精密仪器系毕业的顶尖人才池燕明,会将亲手创办的公司变成“割韭菜”的工具?他从维修复印机起步,将立思辰(后更名为豆神教育)推上创业板,却在公司爆雷前精准减持,最终带着10.5亿现金全身而退,留下4.8万股民在投资泥潭中挣扎。
这场被包装成“创业神话”的资本撤退,最终让无数股民血本无归。当破产重整的“利好”消息传来时,投资者以为抓住了抄底机会,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他人精心设计的接盘者。

池燕明的商业头脑在大学时期就已显现。通过修复印机赚取零花钱的经历,成为他日后资本运作的起点。九十年代初,他创立“北京当代电子经营部”,从办公设备销售到维修服务,逐步积累原始资本。当信息服务风口来临,他果断将公司更名为“立思辰”,打出“捍卫国家信息安全”的旗号,既专业又富有情怀的定位迅速吸引市场关注。
2009年立思辰成功登陆创业板,这本应是池燕明的事业巅峰,却成为他转向资本游戏的起点。面对主业增长瓶颈,他开始通过并购教育企业实现转型,合众天恒、敏特昭阳、康邦科技等公司相继被纳入麾下,每次收购都引发股价上涨,立思辰逐渐成为股民眼中的“大牛股”。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被收购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从未得到充分验证,商誉资产如气球般膨胀,为后续暴雷埋下伏笔。投资者沉迷于财报数据和资本故事,却忽视了企业基本面已悄然恶化。
2018年立思辰巨额亏损14亿,暴露出此前繁荣的虚假性。而池燕明早有准备,从2019年开始持续减持:1.43亿、4.15亿、1.42亿……每次操作都精准踩中市场节点。到2023年公司资不抵债时,他已清空所有持股,累计套现10.5亿,留下窦昕接手的“豆神教育”烂摊子。

破产重整本应是危机化解过程,却被市场解读为“抄底良机”。当4.8万股民涌入时,却未察觉重整方案中的致命陷阱:债权人股本抵债、财务投资者低成本持股解禁、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等风险因素交织,最终导致股价暴跌。
更讽刺的是,当豆神教育还在应对证监会整改要求时,池燕明已带着巨额财富彻底离场。尽管从程序看其减持行为合规,但信息披露时机、内容模糊度、业绩预告偏差等细节,都透露出精心设计的资本撤退路径。
这场资本游戏暴露出A股市场的深层问题:部分企业家将上市公司视为套现工具,从“做强企业”转向“做高股价”。当故事无法持续时,便通过减持抽身,将风险转嫁给普通投资者。池燕明三十年从维修工到上市公司创始人的奋斗史,最终以掏空企业、损害投资者利益收场,令人唏嘘。

这种现象在A股并非个例。当企业失去创造社会价值的初心,将资本运作凌驾于实体经营之上时,最终受损的不仅是投资者利益,更是市场生态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价值不应仅体现在股价波动,更需通过持续创新和责任担当来体现。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警示从未过时。面对“破产重整”“业务转型”等诱人概念,投资者需保持清醒:每个看似机会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资本陷阱。当有人潇洒离场时,留下的往往是无数投资者的血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