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28岁徐志摩如何识破苏俄‘政治表演’?历史真相揭秘

时间:2025-10-21 09:25:40 来源:霹雳炮 作者:霹雳炮



当1920年代的知识界与政界陷入对苏俄的狂热追捧时,年仅28岁的徐志摩却以诗人特有的敏锐与英美式自由主义者的清醒,撕开了革命表象下的残酷真相。这位被后世铭记为‘新月派’代表诗人的青年,如何在时代迷雾中保持独立思考?其预言又为何被历史反复验证?

罗素思想启蒙:从崇拜到批判的转折

徐志摩的觉醒始于对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追随。这位曾深度影响中国20年代知识界的逻辑学家,在1920年随英国工党访问苏俄后,完成了从拥护者到批判者的戏剧性转变。罗素发现,布尔什维克为实现共产主义所付出的代价‘过于巨大’,而其宣称的乌托邦理想‘既虚幻又残酷’。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徐志摩——他跨越重洋拜访罗素,并在1925年亲赴苏俄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三天考察:穿透革命表象的锐利目光

在莫斯科的短暂停留中,徐志摩展现了诗人观察家的非凡能力。他不仅拜访托尔斯泰之女、大学教授,瞻仰列宁墓,更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表情、街边商铺的陈列。这种‘见微知著’的考察方式,让他看清新社会秩序背后的真相:革命者通过暴力手段构建的‘新世界’,实则是用人类巨大牺牲换取的虚幻目标。正如他在笔记中记载:‘布尔什维克的方法要求人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而其结果是否值得,始终存疑。’



《晨报副刊》论战:打碎青年乌托邦幻梦

1925年秋,作为《晨报副刊》主编的徐志摩发起‘苏俄仇友’大讨论,直言这‘关乎中国国运与国民生活全部可能的变态’。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在《苏俄究竟是不是我们的朋友》中直指要害:帝国主义仅掠夺资财、束缚手足,而苏俄‘收买良心、腐蚀灵魂’,甚至明目张胆在广东安插高级军官。这种对比让徐志摩更加确信:用暴力手段构建的乌托邦,本质上是‘中世纪教会专政’的现代翻版——‘划定思想方向、干涉生活本体,异端者将被活活烧死’。

预言与验证:被历史铭记的清醒者

面对胡适‘伟大的政治实验’之说,徐志摩连续发问:乌托邦理想在学理上是否成立?实现过程中牺牲是否值得?苏俄是否有权在中国传播‘政治福音’?这些质疑在今天看来仍具现实意义。当张象鼎称苏俄党化教育为‘新教育’时,徐志摩连夜撰文反驳,将其比作‘中世纪教会专政’,警告这种思想控制将导致‘信仰被规定、知识被圈定’的黑暗时代。历史最终证明,这位28岁诗人的预言精准得令人震惊——其揭示的革命逻辑,确实造成了数代人的苦难。

在狂热年代保持清醒,在政治浪潮中坚守人性,徐志摩用诗人之眼与自由主义者之脑,为后世留下了一面照见历史真相的明镜。他的早逝或许令人扼腕,但其思想遗产,至今仍在叩问每个时代:我们是否真正看清了那些‘演戏’背后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