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探访南水北调渠首移民示范村:乡村振兴的邹庄样本

时间:2025-10-29 18:03: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于晓艳

中新网南阳10月29日电 题:探访南水北调渠首移民示范村 乡村振兴的邹庄样本

作者 刘鹏 康帆

清晨的阳光洒在河南省淅川县邹庄移民新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随着悠扬的乐声舒展身体,一招一式练习着八段锦。这个曾因南水北调工程整体搬迁的村庄,如今正以生态农业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风景

图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风景。杨浩 摄

半个世纪的移民史诗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为保障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实施,淅川县累计完成36.8万人移民搬迁,创造了中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邹庄村正是这场史诗级搬迁的缩影——2011年6月,原油坊岗村175户750人整体迁至现址,组建为新的建制村。

"村里专门安排老师教我们八段锦、太极拳,还有广场舞。"村民赵正风笑着说,"搬迁后生活越来越好,精气神也越来越足。"广场上矗立的移民精神浮雕墙,无声诉说着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邹庄村移民精神浮雕墙

图为邹庄村广场上的移民精神浮雕墙。刘鹏 摄

组团发展破解发展难题

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成为关键挑战。作为距离渠首仅3公里的村庄,邹庄村既要守护干渠"水龙头"的安全,又要突破村小、人少、产业弱的困境。淅川县创新提出"大邹庄"规划,整合水闸、下孔、孔北等4个村庄组建发展联盟,通过土地流转、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1036亩土地建成353座高标准草莓大棚,仅大棚租赁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近40万元。"草莓种植采用智能温控系统,亩产可达3000斤。"合作社技术员王建国介绍,产品直供北京、郑州等高端市场。

三产融合催生新业态

在草莓产业基础上,邹庄村引进渠首果园农业公司,打造3000亩生态果蔬基地。猕猴桃、葡萄、莲藕等特色作物与采摘体验、民宿住宿、农家餐饮形成闭环,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我们优先雇佣本地移民,除草、剪枝等岗位让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公司负责人魏学林说。

邹庄村农家小院

图为邹庄村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农家小院(资料图)。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依托移民文化和红色资源,村里打造的"涌泉""掘井人"等旅游节点,与田园风光形成特色观光线路。目前全村发展民宿46家、农家乐5家,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达40%。"周末要讲解近10场,既增收又能宣传家乡。"讲解员鲁亚楠的喜悦,折射出产业融合带来的民生红利。

示范效应引领区域振兴

数据显示,邹庄村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70万元跃升至2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翻了两番。"我们通过产业引领、就业扶持、设施完善,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主任王勇介绍,全县正以邹庄为样本,连片建设美好移民村示范区。

如今的淅川乡间,42个移民村正沿着"生态农业+特色种植+红色旅游"路径,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特色产业23万亩,培育乡村旅游点17个。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渠首大地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