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11月1日电 题:广州白云杏林夫妻档:跨越山海的“双帮扶”援黔故事
作者 王坚 江兴夏
近年来,随着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深入推进,广州白云区持续向西部输送医疗人才,将先进诊疗理念与精湛技术播撒在基层土壤。在这支跨越千里的帮扶队伍中,邓钰敏与曾苑玲夫妇以“夫妻接力、双向奔赴”的独特方式,在黔东南大地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医疗协作之歌。

丈夫邓钰敏:罗甸县中医院脑病专科的“拓荒者”
2025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邓钰敏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中医院开展帮扶工作,挂职副院长一职。面对内三科(涵盖神经内科、老年病科、消化内科、脑病科)中医基础薄弱、人才断层、流程不规范等困境,他迅速制定“三步走”战略:
在他的推动下,脑病特色专科申报与卒中中心建设同步推进。数据显示,2025年3月至10月期间,邓钰敏累计接诊近1500人次,开具中医处方超千张,病房中医治疗率达90%以上。通过与康复医学科联合开展中西医结合干预,中风偏瘫患者康复周期缩短30%,面瘫治愈率提升至95%。

妻子曾苑玲:荔波县妇科微创技术的“引路人”
这段跨越山海的医疗接力,始于2020年妻子曾苑玲的先行探路。时任白云区石井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的她,在荔波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援。针对当地妇科手术技术滞后现状,她制定“技术赋能”计划:
在她的帮扶下,荔波县人民医院宫腔镜、腹腔镜技术跃居县域领先,阴式手术普及率提升60%。通过“手术示范+理论授课+病例讨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当地医生逐步掌握微创手术核心技能,使超千名女性患者受益于创伤小、恢复快的现代医疗技术。
双城记:从荔波到罗甸的医疗接力
五年时空交错间,夫妻二人以不同角色续写相同使命。当邓钰敏收拾行囊奔赴罗甸时,曾苑玲将五年援黔经验倾囊相授:“要建立带不走的医疗队,必须做好技术传承与制度建设。”这种“前赴后继”的帮扶模式,突破了传统短期支援的局限,通过“技术移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三维赋能,实现医疗资源的可持续传递。
从荔波到罗甸,从妇科到脑病科,这对杏林伉俪用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正是东西部医疗协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生动缩影,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温暖而强劲的医疗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