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隆重举办。此次大会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文明乡风建设的有效路径和具体办法,为乡村文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
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以及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等场合,一些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大操大办、攀比之风盛行的现象。这不仅给许多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传统礼俗的初衷。如何打破这些陈规陋习,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减负”,成为当前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广西阳朔县金宝乡,吴正军老两口正在为儿子吴金德筹办婚礼。由于老两口收入全靠打零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在当地,以往婚丧嫁娶时,同姓家族和邻居都会前来帮忙,但帮忙的同时也要办酒席,连续几天的流水席让不少家庭苦不堪言。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遏制婚俗陋习,推进婚姻领域的移风易俗。
然而,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很多人即使经济拮据,也要在婚礼上挣足“面子”。不过,今年吴金德的婚事却显得喜庆而轻松,节约了不少钱。这背后的变化,源于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
在广西阳朔婚姻登记处,新人进行结婚登记后,办事人员会主动推介婚礼简办。这是2023年以来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利用关键环节的关键人物进行宣传,推动婚俗思想认识的转变。为了使群众真正认同并践行婚俗改革,当地还利用村规民约等手段,将移风易俗落到实处。
当地干部和村民代表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红白事操办事宜展开讨论。商议后,村委会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终将喜事规模不超过15桌、丧事规模不超过20桌、每桌宴席标准不超过400元等写入村规民约。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统一的标准有效刹住了攀比之风。
此外,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还会以婚礼“提调”的身份参与婚礼筹备,控制采买标准,确保既让客人吃好,又不铺张浪费。吴康锡就是吴正军家这场婚礼的“提调”之一,他忙前忙后,为婚礼的顺利进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移风易俗不仅要改变陋习,更要改变乡村的精神风貌。如何在移除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基础上,发展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倡导新时代科学理性的文明风尚,成为许多乡村在移风易俗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
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前不少村民闲下来无所事事,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随着当地免费农民画学习班的开办,这一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村民陈美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三江农民画的培训,没想到这一学就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陈美美学到了如何将绘画技术与自己的生活、当地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加上业余时间的自学和琢磨,她进步很快,最终成为了专业的画师。她的画作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多次入选各级画展并被收录进画册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入选202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进行了发言。
“我还记得我女儿一直问我,妈妈天上是什么?我说是飞机。你努力读书,我以后要跟着你一起去坐飞机。我没想到我女儿还没长大,我就因为画画坐飞机去了北京。”陈美美感慨地说,“真的画画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们家乡。”
像陈美美一样,当地很多村民因为学习了三江农民画,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变。独峒镇是三江农民画的起源地,镇上的一家侗画博物馆展示着三江农民画的发展与历史,还在二楼搭建了创作平台。如今,闲暇时候,不少附近的村民会来这里聚集绘画、交流。在二楼平台,有人还搭起架子做起绘画的直播。
杨共国是绘画36年的老画师,也是农民画免费学习班的老师。从以前少有交流者的状态到现在被农民画爱好者环绕,绘画已经成为当地不少村民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作者已超千人,还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他们创作的大量作品广受欢迎,三江农民画全产业链预估年产值约1200余万元。
在广西书画院、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支持下,三江侗族自治县定期举办侗族农民画文化艺术节,还在当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程阳八寨建设了三江侗画博物馆,将三江农民画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农民画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
倡导与约束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群众乐于接受移风易俗并付诸行动。与此同时,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措施,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广西全区范围内,这些举措进一步推进了移风易俗工作,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采访期间,记者深刻感受到了新时代文明风尚下农村活力满满的新生活。无论是因为爱走在一起、不被高额彩礼和豪华婚宴所累的一对对新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爱意,还是陈美美和友人们相互支持、共同作画的兴奋场景,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向上、进取的生活态度。这就是移风易俗所带来的积极变化。风俗之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破立并举,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编辑丨田宇
摄像丨孙利民 黄海峻
策划丨余仁山
剪辑丨佟永杰
(央视新闻客户端)